《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
第2节作者:
邱豹 总而言之,50年代分配住房,严格和行政级别挂钩,我爷爷那级别就该分个没独立卫生间的“石库门房屋”,和有钱没钱没关系。对照现在,也就是说,国有住房只分给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人员、国有单位职工,你私营企业打工的、外企白领、自谋职业者,统统没戏!
日期:2010-03-07 02:30:25
不完全写房事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从最高行政三级到二十三级,我爷爷的十三级在中间,但大家都知道官员级别是个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数越少,越往下越低,
也就是说,比我爷爷分那破瓦房好一些的,屈指可数,比我爷爷分的房子更差的,那是绝大多数。而且很多家庭,最初分一间房,小夫妻俩住还将就,到五十年代末,那阵不搞计划生育啊,每户至少两三个孩子,多的五六个很平常,一家人挤着就跟沙丁鱼罐头似的,那个苦啊,现在什么蜗居什么蚁族都远远没法比。
更让人郁闷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人彻底管死了,你想省钱买房子都没地儿买去,不像现在,炒股啊,期货啊,运气好小发一笔就够首付了,至不济爹妈帮着从牙缝里省省,总不像那阵子,想啃老都没地儿啃去。
司令住“大花园精美住宅”,军长住“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师长住“上等住宅公寓”,那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你没战功的小年轻,就住“板房简屋”,还得是体制内的,要是什么农民工、私营企业、外企白领,得得得,您一边凉快去!
公房不是白住,得交租金,不过租金很低,我问过婆婆(我爷爷是老婆管帐),年代久远,她记不清了,大约是几毛钱吧,以至于她都没什么印象了。
这样的公屋算是福利分房的前奏,为什么说前奏呢,和后来福利房相对固定,一家人可以住一辈子,相当于“半产权”的性质不同,五十年代人们分配的公屋,完完全全属于国家,私人没有半点处置权力,感觉就和现在租的房子一样,你要从这单位调那单位,就得退房子,要不幸那单位没空房子,前一个单位领导好能让你继续住下去,要认真,就把你撵出来,那也是没办法的。
我爷爷从县委副书记到大学书记再到市文教局长宣传部长,中途就换了若干次房子,不过质量和第一次的烂瓦房大同小异。
有同学那就又要问了,难道职务变化了,住房不变化吗?
呵呵,我说过,住房、工资等等待遇,和干部级别挂钩,而不是和职务挂钩,职务变动级别不变,都按五十年代那次定的来,你当县委书记是十三级,你就做了省委书记还是十三级。
二三十年间,干部级别只有很小的变动,而职务变化就大得多,建国初期,十二三级干部做个县委书记很正常,到七十年代,提拔成省长了,级别还是不变——我爷爷说,华.国.锋建国初县委书记十二级,文.革时期当省委书记的时候,都还是十二级!
看到了吧,从五十年代定级开始,就彻底锁死,不管你是努力升职,还是原地踏步,级别基本上一概不变,住房待遇也一概不变——当然,从住房条件差的单位,调到一个住房条件特别宽裕的单位,自然会有所变化。
还是以我爷爷为例,他做大学书记时,那学院还在很远的城郊(当然现在那儿都算市中心了),所以房子空很多,就住大些的,但调回市内做文教局长,房子就又变成又小又破的了。
日期:2010-03-08 01:29:31
第二部分 公公的私房
前面说过我爷爷的公房,再来说说公公(本地土话,实际上是指普通话的爷爷)
公公呢,是小县城的名医,多有名?49年,诊金一块大洋。
小县城啊,很多农民一辈子都不拥有一块自己的大洋!我公公说,国府法币贬值前,一个丨警丨察月薪法币折合十二块大洋,也就是说,公公他瞧十二个病人,就相当于一名丨警丨察的月收入了。而姑姑说,哪天的病人都不下二十个!
换言之,公公的收入相当于三十名丨警丨察,可以装满整座警局了!
以购买力而论,一块大洋能吃到一桌档次不算高的酒席,齐白石的画一块钱两尺,呵呵,公公的诊金着实不低啊!
顺便说句,现在天涯上中西医之争,中医总指责西医收费太贵,然而过去只有中医的时候,收费也是很高的,我公公一块钱的诊金不算最高,他师父的诊金是两块,他师祖的更高,四块,并且出诊翻番、晚上急诊翻番,出诊路上每过一座桥再加一块大洋——那可是江南水乡,走几步就是桥!
公公这样的名医,都承认中医在大多数方面赶不上西医,建国之后,成立县人民医院,公公这个望闻问切的中医,竟然自学了西医的照X光片、验血、听诊器听诊等等技能!
公公坐堂行医,有钱,他在48年就买了私房,多少价钱?八百六十块大洋!一座小小的四合院,现在早已拆掉新建了高楼大厦,我小时候还见过,不像北方院子中间那么大面积,嗯,四面堂屋、厢房加起来约二百平方米,中间天井很小,大概十个平方,我姑姑说,公公搬把竹子躺椅睡在天井里,就没剩下多少地儿了。
解放前,县城小,位置仍然是非常靠近城市中心,现在谁要在那儿有座四合院,光地皮就不止七位数。房间也多,一家人住得舒舒服服。
四合院青石板上长着青苔,小小的四合院非常漂亮,而且冬暖夏凉,有年夏天我去的时候,烈日当空,院子里却非常凉爽,像安装了空调
我明白为什么南方四合院的院子,为什么没北方那么大了,房檐挡住了夏日毒辣的阳光,院子中间的水井透出凉意,舒服
这么爽的小四合院,八百六十块大洋贵不贵呢?如果按照银价计算,一块银元含的银子,现在价值60-80元人民币,则公公在城市中心的四合院,买成51600-68800人民币
哇,好便宜!
且慢!那时候的收入水平和现在不一样,哥们不能用2010年的价格算1948年的房子呀!
我爷爷说了,那时候投八路,士兵每月津贴一块大洋,干部两块,也就是说,一名八路军战士,想买这样的四合院,得不吃不喝860个月,70多年呀!干部快一倍,也得三十多年!
农民、小商贩呢?更别提了!算起来我军还算高薪,因为那时候的农民,往往辛苦一年都落不下一块银元!
小商贩,我婆婆亲耳听一货郎抱怨,“今年生意太差,去年挣了八块大洋呢”
丨警丨察,算公务员了,月薪十二大洋,比前述人士好得多,他们想买这样的四合院,能买得起吗?
如果不捞黑钱,那是绝对买不起的。因为我们这里,解放前的丨警丨察太太是不兴出去工作的,那是要被人笑话的,一家人就靠丨警丨察的工资吃饭,生活在城市里,什么东西都得买,柴米油盐样样要钱,一个月能剩下块把钱,就算天王菩萨保佑!
我爷爷当县公丨安丨局长时,曾经统计过,旧警局留用的十五名丨警丨察,只有三名在城里有房子,其他多是租房住——80%的丨警丨察没有私房!
原来,民国时候大部分人也买不起城里的房子,原来大上海的花园洋房,也只属于黄金荣杜月笙;小丨警丨察、小职员,能住个石库门那是家底厚实,好多在挤亭子间呢!
日期:2010-03-08 13:02:47
我国历史上任何时侯,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之外,农民想在城市买房、小城市居民想去大城市买房,都是非常吃力,需要付出几乎一代人的努力。
有人问,特殊情况,什么特殊情况?我告诉哥们,建国以来就发生一次,5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