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以史实讲三国》
第29节

作者: 秦时汉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9-08 17:16:07
  六 废史立牧(1)
  中平五年(188年),一个汉室的自家人,打开了天下动乱的水龙头。
  这就是刘焉和他的“废史立牧”。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馀的后裔。

  传到刘焉这一代,鲁恭王这一名号已经不能给整个家族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一切还得靠自己打拼。
  当然,毕竟是汉室宗亲,待遇比普通百姓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的。
  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
  后来,刘焉拜名士祝恬为师。
  祝恬号为“祝公”,名气很大,官也做得大,汉桓帝时官拜司徒。

  刘焉出道之后,在祝恬的关照下,在官场也算混得风生水起。
  可惜好景不长,延熹三年(160年),祝恬去世。
  此时整个东汉朝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宦官与士大夫两派阵营剑拔弩张,斗争进入白热化。
  刘焉失去了官场上最硬的靠山,眼看夹在两大派系之间,一不小心就将身败名裂,于是壮士断腕,选择了退让,毅然辞官跑路。
  他跑到距离京师洛阳二百里外的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隐居起来,一躲就是七年,既躲过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明哲保身,又在山上收徒授课,积累儒学声望。
  而且,大家都认为他在宦官专权时,不同流合污,赢得了清望。
  他的这种积累,在隐居到第七年的时候,终于显现了效果。
  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刘焉以德行察举贤良方正,被辟为司徒胡广的文吏。
  胡广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是东汉官场的不倒翁。他为官三十多年,历事六朝,都受到隆重的礼任,每次逊位辞病,或者被免职回乡,不满一年,又再次升职,先后担任过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后官至太傅。
  他还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晓当代的朝廷规章,所以京师洛阳有谚语流传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天下中庸有胡公。”
  被胡广看重,刘焉又找了一座更大的靠山。
  此时,宦官与士大夫两大集团仍在较劲,不断有人中箭落马。
  胡广很快就外放刘焉去当洛阳令,离开了朝廷中枢,远离党争之地,在地方安心发展,积累政治资本。

  熹平四年(175年),孙策、周瑜出生的这一年,同时也是议郎蔡邕上疏,请求废除限制士人为官的"三互法"补缺幽州、冀州二地刺史的这一年,刘焉跑去冀州当了刺史,避开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光和五年(182年),刘焉升任太常,位列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兼管文化教育,统辖博士和太学,地位十分崇高。在这个位子上,他又躲开了黄巾起义的冲击。
  刘焉算是深得胡广的真传,每每于危难之际,总能逢凶化吉。
  身为汉室宗亲,刘焉也不得不关注天下局势变化。
  按照汉朝制度,刺史、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州郡不典兵”,是没有军权的,但东汉朝廷在平定黄巾起义时,授予了他们军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朝廷,导致王室衰微。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废史立牧”的建议。
  他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所以,要任用清廉的朝廷重臣担任州牧,到地方去镇守,节制这些刺史、太守,这样方可安定天下。”
  恰巧此时传来消息,说是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关于他暴行的歌谣四处流传,又有百姓揭竿而起,杀了并州刺史张壹、凉州刺史耿鄙等等。
  汉灵帝一听,觉得这刺史似乎真不靠谱,刘焉说得有理,于是批准了他的建议。
  日期:2021-09-08 20:59:48
  六 废史立牧(2)
  刘焉的本意,也许是想限制地方官吏,强籆hong王室的权力,但“废史立牧”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将权力收归中央朝廷,反而造就了更大权力的地方势力—州牧。
  如果说朝廷原先对刺史、太守这些地方官员还有所节制的话,那对逐渐壮大的州牧,则几乎完全失去了控制,只能任其尾大不掉,独霸一方。

  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如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吕布等,几乎都是从州牧起家,或者有担任州牧的经历。
  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发展势力,必然相互火拼,天下动乱。
  其实,刘焉提出“废史立牧”,还有一个小小的“野心”。
  也许是年岁渐老,刘焉开始考虑为子孙后代传下一份基业。

  他最早的打算是想担任交趾牧。
  南方的交趾远离京师,虽说偏远了些,但形势稳定,天高皇帝远,正是理想的“桃源之地”。
  刘焉想在此经营,过过土皇帝的瘾,也是人之常情。
  为什么又说他有野心呢?
  就在刘焉准备到交趾走马上任时,侍中董扶说了一句话,而刘焉又完全相信,为此临时改变主意,这就彻底暴露了他的野心。
  董扶,字茂安,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著名的经学家、谶纬家。
  董扶少时师从名儒杨厚,与当时大名鼎鼎的任安(杜微、杜琼的老师)、周舒(周群的父亲)系同窗好友,名显天下。
  学成后,董扶回到家乡,传经授课,除了蜀中子弟,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学。
  期间,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征,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董扶都称疾不就。
  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得知董扶的大名,对他非常器重,征拜为侍中。
  董扶对刘焉说:“京城洛阳将要发生大乱。我夜观天象,发现益州地区有天子之气。”
  两汉时期,谶纬之说大行于世。每有大事将要发生,往往有童谣什么的先行传唱,而后又一一应验。因此,信奉谶纬的也就大有人在。
  董扶当时号称儒宗,名气非常大。

  听他这一说,刘焉心动了,交趾也不去了,急忙跑到皇帝那里,要求去益州。
  此时的益州并不稳定。
  益州刺史郤俭昏庸无能,完全凭借钱财才买得益州刺史这一职位,到任后仗着天高皇帝远,干起了土皇帝的勾当,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百姓,弄得天怒人怨,怨声载道。
  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县聚集数千人起义,自号黄巾,杀了绵竹县令李升,队伍壮大到十多万人。
  起义军攻破雒县,攻占益州(今四川广汉北),杀了刺史郤俭,又进击蜀郡(今四川成都市)、犍为(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东),旬月之间,破坏三郡。
  马相以三郡之地,也想过过皇帝的瘾,自称“天子”,又派兵进犯巴郡(今重庆北嘉陵江北岸),杀郡守赵部。
  汉灵帝此时还不知道益州已经乱成一锅粥,只接到了关于益州刺史郤俭贪赃枉法,暴虐害民的报告,加之刘焉自动请缨,于是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逮捕郤俭,整饬吏治。
  董扶既然认定了刘焉有天子气,自然誓死跟随,与太仓令赵韪都辞去官职,随同刘焉到益州去。
  吴懿(一作吴壹,?-237年),字子远,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因叔叔吴匡与刘焉的交情好,也带着全家人跟随刘焉入蜀。
  此时益州乱军四起,入蜀的道路不通,刘焉只好暂驻在荆州东界,观察形势,伺机而动。
  益州从事贾龙与犍为太守任岐带领数百人,在犍为东界召集逃散的官吏和将士,征得千余人,进攻马相,没用几天时间就打败了马相,收回失地,肃清了益州境内的叛军。
  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北)。
  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

  同时,他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其实是另有图谋。
  之后,刘焉独霸一方,父子二人在益州苦心经营二十多年。
  当中原连年战乱时,益州独善其身,成为难得的“世外桃花源”。
  无数的流民进入西川,被悉数收编,组成了一支“东州兵”,成为精锐之师。
  讨伐董卓之时,刘焉拒不出兵,制造了千余辆天子所用的车具仪仗,意欲称帝,但被天降大火烧得一干二净。
  正如侍中董扶所预言,益州果然有天子之气。只不过,这天子不是刘焉,也不是他的儿子刘璋,而是外来的刘备。
  此是后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