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地·赵人·赵风》
第31节

作者: 酒量犹豪人渐枯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武垣(今河间)用它特有的安静无扰接纳了毛氏叔侄,也接纳了余音将歇的《诗经》。最终使之得以喘口气,在与世隔绝中修养生息,为中华文化保存贞元。
  那就在这里隐姓埋名,筑巢架屋,栖息下动荡不安的灵魂吧。汉灭秦之后承袭秦制,直到汉惠帝时撤销了臭名昭著的《挟书律》,毛亨这才敢推开柴扉,迎着阳光,清清憋了多年的喑哑嗓子,重新大声朗诵。也正是从此时,他不再遮遮掩掩,开始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将此传授给侄子毛苌。
  毛苌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最终使毛诗名扬天下。大小毛公对《诗经》的各自贡献是,毛亨为之作训传,毛苌为之总结并将之广为传布。
  这里还应该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河间献王刘德。
  汉初三代皇帝都崇尚无为之术,信奉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即位,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将儒学定为一尊。而先于汉武帝登基之前15年就为河间王的刘德,却早已倾心于儒家文化,并用极大的热诚来着手整理儒学典籍。
  刘德在其封国内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日华宫(遗址在今泊头市严铺村),内设二十余处馆舍,专以接待四方饱学之士。齐、鲁、燕、赵等地的儒家学者纷至沓来,聚集于此,梳理、校勘儒家典籍。日华宫“殿阁灿烂,古光璀璨”,儒士们“褒衣雍容,弹冠奋袂”“或趋以跄,登降于堂”。(葛洪《西京杂记》卷四)
  很幸运,毛苌此时就在河间国。
  崇古好学的刘德对毛苌礼聘再三,封为博士。而且专门在乐城北面建立招贤馆,供毛苌款坐其间,讲授《诗经》,大雅传诵,弦歌缭绕。
  从此,这里成了诗的殿堂,也成了诗的产房。
  还应该说说助产士。西汉经学大师刘歆及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他们对毛诗流行与普及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诗对《诗经》各篇诗章均作小序,简述诗的主题、作者和写作背景。大儒郑玄为《毛诗》作《笺》,是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诗的化世功用,对每篇诗作几乎都确定了其创作时代,产生原因、社会作用以及艺术表现手法。
  笺与注释不同,笺是宗一家之说而又有所引申发明。郑笺以《毛诗故训传》为主,《毛诗》讲的简略之处,便加以补充,有不同的见解,则另加标明,即郑玄自己所说的“若有不同,便下己意。”
  刘歆在政治上深得王莽器重,经刘歆推荐,毛诗遂被立为国学,一时学诗者翕然宗之,日益葱茏参天。此后,毛苌将《诗经》授贯长卿,长卿授解延年,延年授徐敖,敖授陈狭,狭为王莽讲学大夫。至东汉,《毛诗》遂开始盛传。而鲁、齐、韩三家之诗渐渐式微,最终湮没在漫不可知的时光漩涡之中。
  (待续)

  日期:2021-07-31 10:05:41
  三
  毛苌死后,河间人为其修建衣冠冢,称毛精垒。后来这里渐渐形成村落,村名崇德里,今日叫诗经村。元代至正年间,又在崇德里毛精垒兴建毛公书院。因遗迹多多,故当地方志称毛公为河间国人。
  2001年9月至11月,《沧州晚报》上开辟版面,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辩论方涉及河间、献县和饶阳三地,他们各自认为,自己才是《诗经》的真正发祥地,毛苌是自己乡党。
  这种面对经典、面向先贤的殷殷敬仰心态让人肯定。日落西山是常识,但西山之人如果固执认为太阳是自己特有之物便是谬论了。

  自明朝万历三年,历顺治四年、康熙十二年、乾隆十九年、乾隆三十一年、民国三十一年所修的《鸡泽县志》均明确记载:“毛苌,(毛)遂之后,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
  需要对毛亨、毛苌的地望进一步厘清。
  郑玄《诗谱》载:“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载:“荀卿授鲁国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毛苌。”他们将毛亨认作鲁人。
  对毛公最早也最权威的记载来自《汉书·儒林传》:“毛公,赵人也,治《潍》。”此处,毛公是指小毛公毛苌,已指明他系赵人。他因在整理叔父所传诗经训诂传时,仍有挟书律高悬,故不敢名为“诗”而曲笔写为“潍”。
  《禹贡》有言:“潍淄其道,莱夷作牧。”翻译成现代话是,洪灾过后,潍、淄回归了原先河道,被淹没的莱夷大地又可以耕种庄稼。将家传之《诗》名为《潍》,毛苌公大概就是取此暗喻,期待《挟书律》灾难过后,《诗经》依然能重回往日五经之首的庄严地位,并在大地上诵习不绝。

  《广韵》载:“周武王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巨鹿,避仇荥阳。汉毛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从子苌。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这里,二人叔侄关系已经明确。“本居巨鹿,避仇荥阳”则交代了毛氏家族的变迁史。
  参以《唐骁骑尉毛藻墓志铭》所载:“家本荥阳,先自颛顼,遂因仕历,择里漳滨,故为鸡泽人矣。门多俊杰,代有文武,苌即演诗,遂使威楚。”可见,“威楚”的毛遂与“演诗”的毛苌出于一脉。
  战国时,毛遂因功被平原君封曲梁,即今永年。永年广府城西南,迄今有毛遂之墓,巍然矗立,见证沧桑。
  经充分考证后,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确认鸡泽县毛官营村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
  西河奥旨增新序,北海风流谱旧笺,叔侄二先生千古!
  (待续)
  日期:2021-08-01 10:06:28
  四
  又一对儿叔侄来了,虽然脚步比毛氏叔侄晚了很多。
  很多人认识他俩缘于启蒙读物《三字经》:“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贤,礼乐备。”想象老中国无数硕学鸿儒,少年时都是念着大小戴的名字,开启的问学求知之路,就为邯郸自豪。

  戴氏,世居魏郡斥丘,即今邯郸成安。戴德,字延君,号大戴。戴圣,字次君,号小戴。他们在汉宣帝时均为博士,戴德官至信都王刘嚣的太傅,戴圣官至九江太守。
  更有意思的是,叔侄二人还是同学,他们共同的老师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后苍。
  据《汉书·儒林传》载:萧奋传《礼》孟卿,孟卿以授后仓、鲁闾丘卿。后仓说《礼》数万言授闻人通汉、子方、戴德、戴圣、庆普、孝公。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大戴授徐良斿卿,小戴授桥仁、季卿、杨荣子孙。从此,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桥、杨氏之学。
  文化离不开那些弯腰者的悉心传授者,没有他们文化就没有上游,没有继往。文化同时离不开那些仰面的勤奋继承人,没有他们文化将没有下游,没有开来。
  在这条绵延曲折、薪火相继的漫长文化接力路上,所有的传递者都肩负着双重文化身份,他们既是继承人,同时也是传授者。

  在《礼经》的传承路上,最耀眼的就是戴德、戴圣他俩。起初,叔侄颉颃,交相辉映,但在时光侵蚀下,叔叔的《大戴礼记》慢慢消失了,只剩下侄子的《小戴礼》熠熠生辉。今天的《礼记》便是戴圣的《小戴礼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