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地·赵人·赵风》
第5节

作者: 酒量犹豪人渐枯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它似乎总笼罩着一派挥之不去的悲伤与凄凉。
  一

  遥远的赵王城!
  2000多年前一座廊柱参天、宫灯映红的奢丽繁华王城。
  2000多年后一片阴风习习、磷火闪耀的凄清哀惋坟场。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对比是如此迥异,反差是如此巨大,变迁是如此生硬,这难道就是时光对历史的全部解读?
  回到那时,还是回到那时吧。
  赵王城仍鲜活地屹立在三国时魏著名文学家、邯郸人刘劭的《赵都赋》里:
  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
  徘徊在这精美酣畅的文字中,就置身在了都城万雉、百里周回的巍峨古城中。望之生敬,见而生畏,其规模硕大,气魄雄宏立现眼底。
  行进在这美轮美奂的画卷里,就游走在了层楼疏阁、连栋结阶的连绵宫阙里,柱壁雕镂,窗牖绮疏,台阁周通,如入人间仙境。
  一个疑问是,刘劭笔下的赵王城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曾经栖居宴饮的赵王城吗?早在秦末就已倾圮的它,会否是后世诗人的凭空想象?

  想象可能是有的,但却并不凭空。
  《战国策》中有载,早在赵文子(赵武,赵氏复兴的奠基人,以正卿执掌晋国国政)之时,就“斫其椽而砻之。”说他为自己营造房屋时,追求奢美,将椽子两头都要磨光。那么,作为已成诸侯且将国家经营得雄霸天下的赵氏君王们,完全更有理由将其宫殿苑囿搞得富丽堂皇。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一例。”
  更有力的证明,来自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多年现场勘察和挖掘,现已证实,战国赵邯郸古城坐落于沿沁河、渚河南北两侧的丘陵东端,西南高,东北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以“品”字形结构组成,总面积50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护最好的战国古城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清初通晓舆地之学的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写到:“邯郸城县西南二十里,春秋时卫邑,后属晋。……《志》云:旧城俗呼赵王城,雉堞犹存。”
  迄今,遗址周围依然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颇为壮观,城墙上有门阙遗迹多处。
  城墙内有布局严整的十几处夯土台,整个建筑面南朝北,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三个高出地面的夯土台,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反应了东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及营造特点。
  这一建筑布局开启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轴线布局的先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建筑讲究对称的基本格局,对以后的邺城等后世都城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城最南部的龙台,是赵王城的主体建筑基址,现遗址底部南北长296米,东西长264米,高19米,近似于正方形,呈梯级层次,是国内现存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这是当时宫殿主题建筑基址。当年巍然矗立其上的,是一组回廊环绕、高耸入云的高大宫殿建筑群,这应该是主要政务活动区。
  赵王宫殿群坐西东向,深合了春秋战国时期所崇尚的“室中以东向为尊”制度。事实上,郑韩古都、燕下都、虢国古都、齐都临淄等也都是遵循周制,将王城核心宫殿区建在整个城区的西部或西南部,由龙台往北有两个夯土大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还残存着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筑基址6处,这是以龙台为中心的一组规模宏伟的殿宇建筑群。
  东城与西城仅一墙之隔,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城内中部偏南有南北对峙的两大土台,应为南北将台,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除西墙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群基址。在西城,曾出土大量的甘丹币、铜簇等器物。

  赵王城遗址中三城基址面积之广、规制之大,国内罕见,可以想见当年的它是何等庄严与雄伟。雄台威矗,宫殿连绵,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好气派的一座王城!
  日期:2021-06-13 11:14:54
  二
  然而,这还不是赵王城的全部。
  它的整体气魄更大,覆盖范围还要更广。
  在今天的赵王城遗址的东北方向约60米,还有一个硕大的廓城,今人命名为大北城。其作用是拱卫赵都,为王室之外的大臣及普通百姓生活起居之所。
  1970年,在配合人防工程建设的文物调查中,发现了赵邯郸古城的大北城。考古发现,昔日的大北城今天就封存在邯郸市主城区地下6至11米处,乃全国唯一被完全埋压在城市地下的战国古城。
  据考古证实,大北城东起今曙光路,西至建设大街,南自贺庄村,北到联纺路。其城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3.2公里,城墙周长为418公里,面积达14平方公里。与占地5.5平方公里的赵王城加到一起,邯郸在战国时的城市面积为19.5平方公里,其幅员已然远远大于天下名都齐国临淄。
  按照考古结论,大北城西北部的今赵苑公园一带,为当年贵族官宦生活宴饮之区,梳妆楼、插箭岭、灵山、照眉池等遗址就集中在这里。

  出土大量战国的三棱铜镞、汉代绳纹陶片的插箭岭,现已沦为长630米,宽20到40米,高3到9米夯土筑成的带状土丘,实属大北城西垣墙体的一部分。
  梳妆楼分南、北二部分,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红烧土块和战国及汉朝时绳纹筒、板瓦残片,说明其上原有建筑。
  灵山位于插箭岭遗址北部,现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月1500平方米的土台。经考古勘查,其为大北城西垣角处的地面墙址残段,两端均有地下夯土延伸。
  于梳妆楼遗址东侧是照眉池遗址,相传其是赵国诸王骑射之余的休息歌舞之地,宫女们在献歌起舞的前后,常在水边楼台梳妆照眉,故有梳妆楼照眉池之称。照眉池从战国到汉唐,多见于诗词典籍记载,煊赫一时,名扬列国。
  李白在此写下:“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回首丛台尽荆棘,翠娥无影乱寒塘。”明人区大相也曾赋诗,想象这片宫苑游园当年的创构之精、怡心之甚:“鸳鸯宫瓦碧琉璃,玳瑁朝簪灿陆离。十里管弦声不断,春风吹入照眉池。”但升平歌舞弦管,必起离黍衰败之音,所以诗人因之感叹:“歌舞能令壮志消,古来祸败由荒宴,君不见邯郸道上逢吕翁,千古豪华如梦中。”
  大北城中还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就是颜师古为《汉书》释文“连接非一,故名丛台”的丛台。“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在古人的诗句中,可以窥见丛台在当初的富丽与壮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