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的春天》
第31节

作者: 南北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鹰转身了,快躲开……”
  “我的蝴蝶从老鹰肚子下飞过去,我飞在前面了……”
  “王立军,你的燕子尾巴折了,你跑快点,松开手,不然就掉下来了。”
  “叔叔做的风筝不好,玩两天就坏了。”王立军一边加紧跑,一边喘气说。他是王福富的儿子,比张向荣小六个月。风筝是王福贵做的。
  晚上吃饭的时候,王立军不停地埋怨王福贵:“啊荣老爷爷做的风筝最好,从去年玩到现在还是好好的。叔叔,你就不能做结实点吗?风筝是舞狮那天做的,刚玩几天就坏了,燕子尾巴掉了。”
  王福贵见侄儿委屈,说:“啊军,过两天叔叔帮你买一个铁架做的漂亮风筝,包管你玩得最久。你喜欢哪一种风筝?告诉叔叔。”
  王立军闪了闪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要一只铁老鹰,样子最凶的,一定要打赢啊荣的老鹰。”
  吃完饭,奶奶夸孙子,说:“啊军眼力好,每次都是他帮奶奶穿针线。奶奶眼花了穿不进就算,一屋里的大人都这样,穿半天都穿不过针眼。还是啊军眼力最好。”

  媳妇莉莉听了,不满地说:“晚上家里灯光暗,都是点煤油灯,光线昏黄不清。我娘家早几年就拉上电了。什么时候我们莲花村也拉通电线,电灯明亮,个个人都穿得过针线。”
  坐在一旁的老奶奶听了孙媳的话,说:“你们就喜欢找借口,上一趟街半天不回,就借口没有车骑。煤油灯怎么啦?我们这辈人就是点煤油灯过的日子。我六十岁的时候还能就着油灯穿针线呢……”
  “奶奶,时代不同了,现在就讲时尚。没有水没有电就落伍了。”王福贵对奶奶说。
  “我不懂石上还是水上?我就知道你们娇惯了。”老奶奶说。

  王妈还要缝补一堆衣服,不敢耽误时间,唤上孙子到里间穿针线。王立军一边走,一边回头对老奶奶说:“老奶奶眼力最好,从来不要军军帮穿针线。”
  老奶奶笑着说:“军军都说我眼力好呢,听到了吗?”
  等王立军穿好针线,王福富对他说:“昨天背的唐诗记住了吗?背给爸爸听听。”
  “早记住了。”王立军快活地答道,随即背起书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福贵满意地点着头,说:“好!军军真聪明!早些时候背诵的唐诗呢?都记住了吗?”
  王立军见父亲表扬,更加高兴,声音提高了几分:“《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旁边加固泥箕绑绳的爷爷听了,高兴地说:“我们家的军军最聪明,期期考试都拿了第一名奖状回来。”他开心地看向墙壁,那里粘贴一排整齐的奖状,是他亲手帮孙子贴上去的。奖状在油灯下闪着亮光,映出一条条跳跃的火苗,像一把把火炬。
  王立军听到爷爷夸他,跳着跑过来,跨坐在爷爷腿上,高兴地说:“爷爷,我还会好多唐诗呢。”说完,就想背给爷爷听。王宗良放下手中的活,把孙子抱紧,拉碴胡子脸贴在孙子脸上,幸福地说:“军军乖!爷爷最疼军军!”
  “扎人!爷爷胡子扎人!”
  “军军,到我们房间,爸爸给你讲故事,讲完故事学新的唐诗。别妨碍爷爷干活。”

  王立军挣脱下地,蹦蹦跳跳跟着爸爸进了房间。
  夜深了,屋里的油灯还亮着,昏黄一片。王宗良夫妇做完各自的活儿,两人听着屋里时不时传来的儿子孙子的笑声,听着孙子嫩稚的读书声,高兴地收捡工具,嘴挂着笑休息。
  半夜,王宗良被呼呼的风声惊醒。起风了,风大,吹得附近的门窗吱呀吱呀作响。他推亮手电披衣起床。“啪啦!”一声霹雳,把他吓一跳。刚过完年呀,怎么打起雷啦?今年的雷声来得太早了。他急忙穿上鞋,逐个查看一遍门窗。
  风吹得呼呼直响,树枝噼噼啪啪地抽打着。窗外,一道道亮光闪个不停。紧接着,雷声一声紧似一声,在低空中炸响,整个天地都动摇起来。王宗良经历了多少雷鸣闪电,见此阵势也吃惊不小。他裹紧外衣,还觉得冷。

  “起雷了?”老伴也被惊醒了。里屋还有人在说话。看来,滚滚春雷把一家人全吓醒了。
  屋里白光一闪,“啪啦!”一声巨响,雷声就像在窗外炸开。很快,哗啦啦!急促的雨点纷乱地敲打在屋瓦上,一场罕见的大雨骤然而来。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雷声隐去了,只剩下闪电在忽闪忽亮。雨越下越大,像是从天上倒下来一般,屋顶屋外,到处是哗哗哗的雨声。
  这场春雨来得早,下得大,像积蓄已久,足足下了四五天。
  早春,鱼塘的排水口还堵着,没有人开堤取水。连续几天大雨,村前村后到处是淙淙的流水,田里地块都被雨水浸泡。雨水一股脑儿注入村头低洼的鱼塘,水面浸上堤坝,漫上古井井台。赶早的鱼虾、泥鳅、黄鳝在井台上爬跳。春江水暖鸭先知。鱼塘里,几只孤鸭机灵地跨上井台,伸着长长的脖子夹食鱼虾。那是一些人家过年后遗留下来的鸭子,它们侥幸躲过了年关。鸭子历经一个寒冬,毛色灰暗。一场春雨,让鸭子抖掉一身的寒气,毛羽间透露一丝新冒出来的异彩。

  经历一场春雨洗涤,大地焕然一新。
  张兴在大队领到任务,镇里新建的糖厂今年开榨,要发动莲花村的村民大量种植甘蔗,把没有水利保障的旱田全部变成甘蔗地,旱地不再种玉米黄豆红薯木薯了,全部用来种甘蔗,大幅度扩大甘蔗种植面积。
  老村长犹豫地说:“村寨里家家户户少不了饲养猪鸡鸭,不种点玉米红薯,大家缺乏饲料,没有东西喂养家禽家畜呀。”
  张兴对他说:“镇领导说,今年新糖厂开工,甘蔗提价,种植甘蔗收益大,我们村民手里有了钱,什么都可以买呀,还愁什么饲料呢?”
  旁边的群众纷纷议论起来:
  “喂猪就靠红薯木薯,连红薯藤都少不了。喂鸡鸭就要玉米,没有玉米,全年拿稻谷喂养鸡鸭,粮食就不够人吃了。”
  “不种些玉米红薯,鸡鸭养不了,过年过节怎么办?”
  “种植甘蔗好,我娘家全是蔗农,一年种植,三年收成,比种稻谷玉米省力多了。”

  “哪里?甘蔗护理最难啦,甘蔗叶子锋利,刺脖子割手,施一次肥,除一次草,周身受伤。”
  “我们村道窄,拉运甘蔗的车没法通过,种植甘蔗拉不出去呀。”
  张兴听到大家的议论,把村民召集过来,大声说:“乡亲们,你们讨论的问题很现实。我们公婆山山区村寨传统就是种植稻谷玉米,成习惯了。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多少年来,我们大家收益低,收入跟不上,在我们县拖后腿了。县里镇里领导为我们大家着想,改变种植种类,增加大家收入。今年正好甘蔗价格提升,领导要我们大家多种植甘蔗,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收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