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扬帆行天下》
第23节

作者: 白菜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话读过史之人谁都会说,有谁能做到,就说这军器局案,为何这些贪腐的蛀虫竟然还要你替他们遮掩,在朝堂上这些人口口声声的为民请命,背地里干的那些事哪一件不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朕到觉得他们是想逼死人命。
  向朕禀报的锦衣卫说,军器局的工匠因为没有吃食,刚生下的婴儿居然要活活饿死。听到这样的汇报,朕能想到瞻基有多愤怒,那些人可有考虑过工匠的死活?”
  “陛下,这样的贪官污吏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读圣贤书的官员还是尽责的。”
  “尽责?他们尽了什么责,每天风花雪月、诗词歌赋吗?江南百姓早已怨声载道了,他们可有任何的治国良方?”

  这话朱高炽无法反驳,江南大量的官田,因为官吏肆意盘剥,百姓早已苦不堪言,怨声载道,长久下去江南甚至会酿成民变。
  “江南之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根揭底还是太祖当时恨江南百姓支持张士诚而故意以重税惩罚江南百姓。”朱高炽看了看乾清宫内的宫人,继续说道:“父皇,亲爹!咱不能改变祖制,这事就无法改变。”
  “你少拿祖制说话,以为朕不知道吗?什么淋斛踢斗,各种摊派,朝廷规定的粮税三十税一,他们能收到三税一。
  那些坐在大堂上的大老爷,可有想过百姓的民生艰难。恐怕都想着是不是再纳一房小妾吧!”
  面对老爹的咄咄逼人,朱高炽也是无可奈何。无论如何他也不能拿自己的根基开刀,这不是做事,这是给自己挖坟。
  老爷子这是成心的逼自己站在读书人的对立面上,这样的傻事他朱高炽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做。可是偏偏自己这个儿子竟然不跟自己一条心,竟然要和自己的根基过不去。
  那三个问题直指士绅的根本,甚至质疑了儒家的合理性。没有土地作为依托,士绅又如何在地方上立足。儒家在中原存在了几千年,自从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就是官学,显学。
  无论是多有本事之人,在儒家问题上都是只能修补,顺道往里面添加点私货,可是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质疑儒家的合理性。
  “爹说的这些,儿子都明白,可是爹可有替代,不用读书人,谁来为我朱家牧民,指望大字不识的百姓吗?
  那个愣头青只看到了读书人的阴暗之面,却看不到读书人与天家是相互依存的,正因为是相互依存,他们会尽力维持朝廷的稳定。
  只有天下太平,朝局稳定,他们才能持续的获得利益,安心的享受富贵,与其说是我们成全了读书人,不如说天家与读书人就是互相依赖的双生子,君与士大夫共天下真的不是一句客套话啊!”

  朱瞻基离开‘春晓茶馆’直接出城回到了新兵营,今天在茶馆与周忱的一番话肯定会传到朱棣的耳中,就是不知道老爷子听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是将自己叫进宫去再训斥一顿,还是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呢?
  朱棣有什么反应朱瞻基无法猜测,不过周忱回到家里却一头扎进书房,思维陷入了混乱之中。
  做为一个从小读着四书五经,一步步通过科场步入宦途的读书人,没有什么比发现自己奉为圭臬的儒家理论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的时候更痛苦了。

  读书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读书?远远不是什么修齐治平所能概括的,读书科举目的还是做官,只有成了官才有特权,有了特权就能得到好处,好处自然就是土地。
  当土地最后集中在了少数人的手里,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黔首百姓,没有了一点点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一旦出现干旱水涝等天灾,就只能卖掉仅剩的一点土地,成为佃农。要么就得卖儿卖女,妻离子散。
  实在没得卖了,就只能成为流民,大量的流民聚集起来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就会成为挑战现有体制的掘墓人。
  真正走到那一天的时候,周忱发现读书人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损失,无非是换了一人称皇帝而已。
  读书人歌照唱、曲照听,花酒一样的喝。

  只要坐天下的人满足读书人的特权,就算是异族来了,也一样的上表请降,山东的那家人已经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表率。
  可是没有了读书人,谁来治理天下,真的像太孙殿下所说的那样,让所有人都读书,大家都读书了,读书人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劳心者治人的特权。
  所有人都读书,谁来耕田,谁来织布,贩夫走卒也能与朝堂公卿平起平坐吗?
  那岂不是斯文扫地,朝廷体面全失,官员威严扫地。
  十年寒窗苦,为的是一朝成为人上人,真要让官员放下身段与黔首百姓平视,那对官员就是羞辱。
  无论是哪个人上位,真要敢这么做,那天下几乎可以说是烽烟遍地,没有哪个人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

  太孙殿下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不知道太孙将如何兼顾这些矛盾。
  周忱越想就越坐不住,恨不得再次与太孙会面,亲耳听他讲一讲该如何应对复杂纷繁的局势,以他周忱的本事就算粉身碎骨也憾不动儒家这座大山。
  可是周忱非常清楚,现在太孙也没有任何的办法,太孙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改变现状,而是稳固自己的地位,保证能够顺利登上九五之位。
  周忱已经在郎属蹉跎了二十年,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可是心中的热血还未冷,太孙志向宏远正是自己追求的明主。
  ——————————————
  朱瞻基回到军营正好赶上军营的晚饭时间,新兵们按照小旗聚在一起吃饭,看到朱瞻基进了食堂,纷纷起身行礼。
  “兄弟们,训练苦不苦?”朱瞻基笑着跟士兵们打着招呼。
  “训练倒是不苦,就是晚上还要认字有些让人难受,太孙殿下咱一个厮杀汉,认字有什么用啊?不如您开恩让我等不要再认字了可好!”
  “滚蛋!想当本宫的兵必须读书认字,一个月的新兵训练期,谁要是没有把军规上的字认全,下个月你的军饷少发二百文。
  小旗以上军官不但要会认还要会写,本宫的兵文化课不过关你就只能永远当一个大头兵,现在是小旗以上军官的,你们听好了,若是一个月后的文化考核你们不过关,你们就回去给本宫当大头兵吧!
  自然有文化成绩好的士兵接替你们的位置,想要当军官就得把字认好了!”朱瞻基直截了当的拒绝了士兵这个不合理的要求。
  开口发问的士兵灰溜溜的坐下不敢说话了,二百文可以买一百多斤粮食,足够一个五口之家一月吃饭。若是因为不认字而被扣了,那就太不划算了。
  这个时代当兵的,不要讲什么大道理,那离他们太遥远,你说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华夷之辩,关他们大头兵什么事,操这心还不如多吃一个炊饼呢。

  朱瞻基非常明白普通士兵的心理,这些士兵最大的心愿都是当上几年兵,积攒一点钱财,回到家乡,买上几亩地娶上一房媳妇,从此过上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