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史》
第31节

作者: spencerhuang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2-07 23:41:56

  第六个故事——《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
  “快点!快点!都快9点半了!”张宁的催促声响彻着这个70平不到的两居室。
  稍显凌乱的房间里堆满了许许多多未拆封的纸箱,一两个拆开的则露出一个个白色的圆盘。这里既是办公室也是仓库,更是他们的窝。这里,是城市里一处普通的出租房,房子的主人是两个年轻人,张宁和陈升。
  “来了,来了!嘿嘿!昨天拿出来忘了放在哪里。有没有在你那里?”陈升笑嘻嘻地问道。

  “哪里有在我这里啊!我明明把指南针给你了,你这个人!老是这样丢三落四,算了!我还有一个,先走,和客人约好10点的,不要迟到。”张宁一边生气地说着一边拽着陈升就往门外走。
  出了这个80年代的楼房,沿着一堵陈旧的自行车房走到路口,外面就是现代化的写字楼和高级住宅区。那里才是这两个年轻人梦想着能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这浅浅的一条街道,就是梦想和现实的距离。
  82年张宁出生在东北的佳木斯,“东方第一城”给了这个1.83米的年轻人一副健硕的身材和英俊的脸庞,也给了他对于贫困生活深刻的记忆。下岗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干零工就是为了让他能够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国立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由于学校地处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又在改革开放中占得先机,率先崛起。安踏、匹克、361度等知名运动品牌都是从这里走向了全国,继而走向世界。

  在富人比比皆是的泉州,张宁看到了和以前农机厂大院完全不同的情景。那些同学开着好车,穿着周末从香港买回来的衣服,拿着刚刚宣布上市的手机,睡着上课的觉。
  张宁特别看不起这些人,觉得他们浪费的不仅是家里的金钱,还是自己宝贵的青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国,然后像张朝阳一样回来创办企业,实现价值的同时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四年的校园生活,张宁省吃俭用还四处勤工俭学。家教、送餐、招生、摆摊,只要听说什么能挣钱他几乎都干了。也正是因为执着于理想,他连恋爱都不敢谈,他心里有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感:女人跟一个男人就应该享福而不是来受苦。在自己不能为她提供遮风挡雨的温馨小屋时,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浪漫真的很靠谱吗?
  毕业后,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放弃出国的理想,毕竟那是真金白银的一“大”笔钱啊。
  不过,不要紧,天无绝人之路,地有五谷养猪。只要自己够勤劳,凭借聪明才智应该是可以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黄光裕不是跑单帮的吗?陈丽华不是修家具吗?个个还不是最后照样出色?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够勤奋再有点运气一定能行的!

  他开始找工作,准备先上班积累经验,然后在自己创业实现质的飞跃。然而,什么人才网、求职网,根本比不上关系网。那些平时上课打呼噜睡觉的同学是地税、海关都不去,因为地税、海关是公务员,要考试的。他们都去了烟草、电力、路桥等企业,最差的也去了银行。而张宁只能真刀真枪地与大批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竞争1500元一个月的工作。虽然,最后一家台资通讯企业录用了他,但收到岗前培训通知的他却只有无力的疲惫。

日期:2012-02-08 21:39:47

  台湾企业不论生产还是管理都源于日本那一套。先通过类似泰勒法的方式制定出完备的企业内部管理条例,然后以坚决的执行力保障这个制度能在企业内正确、完整、规范地覆盖。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所有员工产生最有利于企业的合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压制“人性”因素的发挥,大家统统是螺丝钉,只要知道往一个方向旋转就行。在这种企业里,所有的工作时间都是被细致地安排,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有完整的规划,忙碌的身影充斥着工厂的每个角落。
  刚开始,拿着手里还算不错的收入张宁确实挺满意的。宿舍氛围也不错,虽然来自于不同部门但是大家也很合得来。工作之余大家一起吃吃喝喝,打打闹闹,他们还自称“男宿四小龙”。这些充满年轻友情的闲暇,算是青春岁月里很值得将来回忆的美好时光。
  室友中有一个叫林坤的广东人和张宁很要好,林坤比张宁早来两年。他是物料部门的,而张宁是电子商务部的,作息时间比较一致,因此两个人常常能在一起聊天。
  喝酒时林坤常常会说起家乡人创业致富的事情,他说的这些事和张宁以前从书本上看来的完全不同。
  大学四年张宁看了不少人物传记,什么李嘉诚、霍英东、刘永好、马化腾全部看了个遍。但那毕竟是遥远世界里“重量级”人物们的发家史,虽然张宁也没指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留名福布斯,可偶尔幻想一下“功成名就的生活”还是能使他对生活充满更多的希望。

  可是,林坤说的那些人要么是他的亲戚,要么是他的同学,反正听起来就觉得是写触手可及的身边人。经营的项目也不是什么“大手笔”,要么是餐馆、要么服装。故事也不是什么传奇经历,就是一些小生意慢慢做。但最后个个都开上了奔驰宝马,坐拥几套豪宅,今天去日本,明天去美国,全世界到处玩。
  这时的张宁已经工作两年。这两年来,张宁明白了很多事情,也对未来看的更加透彻。感到自己没有上升的空间,他觉得失望。看到没有“使用价值”的同事被扫地出门,他觉得悲凉。听到主管们嘲笑员工是“动物”,他觉得愤怒。但是,他却迈不出离职的脚步。这两年来,他已经被这种残酷的体制剥夺了所有的激情和冲劲。已经习惯了被安排的工作与生活,就连他的思维也仿佛是被禁锢与安排的。

  另一方面,看上去不错的工资能真正“存”下来的又所剩无几。每月4500元工资,扣掉“五险一金”,再扣掉吃饭穿衣日用品,就只剩下3000不到了。像那些谈恋爱的同事在外面租房,每个月还得再多花1000多。不要说是买房了,就算谈恋爱对他来说都是“奢侈品”。
  随着当年“四小龙”的纷纷离去,一场场惜别酒过后,只剩下张宁一个了。林坤半年前走了,走前他对张宁说想回家找点什么事做,再待下去恐怕将来想走都走不了。睡在上铺的兄弟,从此就只能留在记忆里。林坤的空铺位没多久就成了另一个新来大学生的人生驿站。
  就在张宁茫然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一个电话点燃了他的一线希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