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聊聊三国》
第54节

作者: 西风罗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5-09 07:31:32
  第六十一节 至弱当至强
  上一节我们聊到,世纪之战最终以曹操绝杀袁绍告终,然而很多学者对这次战争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有人修改了历史。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第一战,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官渡之战对当时的历史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曹操集团借此一跃成为中华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军事集团。对于这样一场重要的战役,史书的记载已经相当完备。然而即便如此,官渡之战仍旧留下了一个让后世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官渡之战打响时,曹操的人马到底有多少?

  按理说,这不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三国志·武帝纪》明确记载,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之时,人马连一万都不到,其中还有20%到30%受伤了(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然而正是这样一条记载引起了大家的怀疑,袁强曹弱这是公认的,但曹操的军力何至于如此之少?
  为《三国志》做注的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就对此提出了四点疑问:
  第一,曹操起兵之时已有五千兵马,之后征战胜多败少。又受降黄巾军三十万,其余兼并的人马数不胜数。即便征战有所损耗,也不应该如此之少;
  第二,如果袁绍的军队真的是曹操的十倍,完全可以将曹操彻底包围,而事实是曹操不仅有能力与袁绍分营对峙,甚至还有余力袭击袁绍的运粮车;
  第三,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军七、八万人。八万人逃跑,不是八千人能抓到的。是什么力量让袁绍的大军引颈就戮?
  第四,据《三国志·钟繇传》记载,曹、袁对峙之时钟繇给曹操送去二千匹战马,而《三国志·武帝纪》却说曹操只有战马六百匹,这是怎么回事?

  基于上四点质疑,裴松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史书修改了官渡之战的真相,目的是为了突出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
  裴松之的质疑很具有代表性,清代学者林国赞就很支持裴松之的观点,林国赞认为曹操此时的兵力绝不会低于四万。其他学者的说法就更多了,说两万的、三万的、四万的、五万的都有。学者们的观点虽然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能得到史学界的统一认可,因为他们的论证过程都轻描淡写,甚至没有论证过程。
  激烈的官渡之战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就由我们替曹操打扫一下战场吧。
  第一个问题,曹操此时总兵力有多少。

  裴松之从曹操首倡义兵算起,显然不对。曹操起兵的五千人马在汴水一战几乎全军覆没,之后收黄巾降卒三十万也只是从中挑选精壮之卒进行改编,人数无具体记载。后来先遇叛乱,后遇饥荒,部队严重减员。与吕布决战时,曹操还是向袁绍借的兵。正确的起始点应当是从曹操收复兖州后开始算起。曹操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击刘备,拥四州之地,显然没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是无法保护既得利益的,曹操就是再走精兵路线,几万人总归是有的。但也正是因为地盘较大而人口较少,曹操分兵四处把手后,能直接调动出征的兵力就比较有限了。

  第二个问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投入的兵力有多少。
  答案是一万人左右。《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并不是孤证。
  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彧对曹操说,“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
  据《三国志·张范传》记载,袁、曹决裂时,袁术说,“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
  这三条史料完美互证,曹操当时的兵力确实只有万八千人,这可能也与曹操前期走精兵路线有关。
  然而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当时曹操的部将于禁和乐进手中有五千兵马,光这哥俩就五千人了,曹操怎么可能总共才一万人呢。
  史料中说的这一万人,指的只是曹操从许都带出来的兵力,不包括原本就在边境驻防的军队。
  这样看来,裴松之的结论似乎还真有点道理,即便不能说陈寿篡改历史,至少也是玩了个文字游戏,以强化此次战役的“以少胜多”。
  事实上,陈寿的这种算法是合理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陈寿说袁绍出动十万军队,指的也是袁绍从邺城带出来的兵力,袁绍在边境驻防的军队也没有被计算在内,这种算法对双方都是公平的;

  第二,于禁的部队前期驻扎在延津,后来驻扎在原武,虽然于禁最后参与了官渡决战,但未必是五千兵马都来了,可能只是紧急抽调了一部分。
  所以我们得出最终结论,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大概一万人左右,是袁绍的十分之一。
  第三个问题,袁绍为什么没有像裴松之说的那样将曹操彻底包围?
  官渡之战爆发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而曹操分别于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和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两次屯兵官渡准备抗击袁绍。这说明官渡是曹操和他的谋士们早就为袁军选定好的墓场。虽然时隔一千八百年,官渡的地形地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不难想象,此地必然易守难攻,怎么可能被包围?
  第四个问题,八千人是如何制住八万人的?
  如果袁绍的军营里是几万头猪,那抓起来当然不容易。但是人就不一样了。人有思想,能听懂命令。如果裴松之能再坚持一下,多活个几百年,他就会知道诺真水一战,大唐名将李勣(jì)以六千破二十万,生擒五万,这就是典型的以少制多。不能穿越到几百年后,这不是裴松之的错,但是曹操在兖州收降百万黄巾军的事他怎么也忘了呢?这不正是最典型的以少制多吗?

  最后,关于军马的问题。
  《三国志·钟繇传》明确记载,钟繇送来二千匹战马的时候是官渡相持阶段,曹操斩杀文丑时,这些战马还没送来,所以这里本身并没有猫腻,一切都合情合理。
  由此来看,官渡之战的的确确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用荀彧对曹操的话说,是“公以至弱当至强”。
  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落下帷幕,有两个人从一开始就预测到了这一结果。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预测到了自己的死亡。那么,他们是谁呢?
  下节再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