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一眼说西汉》
第32节

作者: 旧时艳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久,刘恒思念贾谊,征召他入京。贾谊到达长安时,刘恒正在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接受神灵赐福。刘恒感怀鬼神之事,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详细的加以了讲述。两个人谈到了夜半时分,刘恒兴趣浓厚,不觉在坐席上向前移了移,以便能听得更仔细。贾谊谈完后,刘恒感叹道:“朕好些日子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贾生,今天看来,还比不上啊。”贾谊对于刘恒没有向他征询治国安邦之策,而追问鬼神之事也颇感意外。唐代李商隐有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刘恒很喜欢也是最小的儿子(四子)、梁王刘揖,刘揖本人也非常喜欢读书,刘恒就任命贾谊为梁王的太傅,让贾谊好好辅导刘揖,教他成败得失的道理。贾谊到了梁国(首府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后,又向刘恒献上了著名的《治安策》,指出了朝廷与封国之间、汉朝与匈奴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矛盾,并富有针对性地一一指明相应对策和补救措施。特别是针对诸侯国强盛的情况,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把诸侯国化整为零,逐渐分化,减少诸侯国的势力。但他的这篇《治安策》并没有引起刘恒的足够重视。

  可惜的是,梁王刘揖在公元前169年不幸坠马而死,他没有儿子。当时梁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北到泰山,西到高阳(今河南省杞县西南高阳镇),有大城四十多座,刘恒在贾谊的建议下,改封淮阳王刘武(刘恒次子)为梁王。
  贾谊认为刘揖的死亡,自己作为太傅也没有尽到责任,常常伤感落泪,一年多之后(公元前168年),贾谊也去世了,年三十三岁。
  匈奴在中行说的怂恿下,不断攻击汉朝的狄道县(陇西郡治所,今甘肃省临洮县)等处。太子家令(管理家事)晁错向汉文帝刘恒上书,对匈奴和汉朝的优势和劣势做了比较,并写道:“今胡人、义渠、蛮夷,归顺者多达数千,他们的饮食等生活习惯、所擅长的本领等和匈奴相同,如果发给他们盔甲、衣服、劲弓、利箭,再交给他们一些边郡的良马,派熟悉他们习俗、得到他们拥护的将领率领他们,在陛下的圣明领导之下,把他们团结在一起。艰难险阻之地,派这些人进攻;平地通畅之地,以汉的轻车、材官进击。两军交相呼应,各用所长,加之我们的众多部队,此乃万全之策。”

  刘恒对晁错的建议非常赞同,专门给他回了  ,以示赞许。
  晁错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我们对他作一简要介绍。晁错出生于公元前200年,是颍川郡(治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刚开始他在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向张恢生学习申不害和商鞅(二人均为战国时法学家)的刑名之学(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当时他的师兄弟里还有洛阳的宋孟和刘带。晁错以文学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太常属官)。
  晁错为人刚直不阿,严厉苛刻。当时刘恒征求天下能通晓《尚书》之人,听说齐地有一位叫伏生(原秦朝博士,上文讲过)的精通《尚书》,但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经受不了旅途的颠簸,不可能到京师长安去了,刘恒就命令太常找人去到齐地,向伏生当面学习。太常选中了晁错,派他向伏生学习《尚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晁错学有所成,辞别伏生,回到了长安,上书刘恒,汇报了自己的学习经过及心得体会,并对《尚书》进行了一番夸赞。刘恒很高兴,任命晁错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又任命他为博士,后再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因为晁错能言善辩,得到太子刘启的宠信,在太子家被称为“智囊”。

  晁错认为迁徙百姓巩固边防,并鼓励他们农耕,因此他上书说:“胡人不在一块固定的土地上生活,他们居无定所的生活习惯容易扰乱边境。胡人吃肉饮用奶酪,以野兽的皮毛为衣,没有田宅城郭用来居住生活,如飞鸟走兽游走于广阔的田野,见到草水肥美的地方就停下,草尽水竭则转移。以此看来,漂移不定,不时来不时去,就这就是胡人的生活习惯。如今胡人在边塞附近的数个地点放牧打猎,或到燕、代,或到上郡、北地郡、陇西郡,趁机侦察边塞守卫力量,防守力量薄弱,他们就进攻。陛下如果不发兵救援,则边民绝望而有投敌之心;如果派兵救援,兵少了不当用,兵多了,从远方征调的军队刚抵达,胡人则已经离开了。如果留守在那里,费用耗费巨大;如果撤走,则胡人就会再来。如此连年累月,则造成中原贫苦而民心不安。

  “陛下忧虑边境,派遣兵将来治理边塞,这大有裨益。然而令远来之兵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过于频繁,他们不会深入了解胡人的特长,不如派人长期居住,举家从事农作,用以备边。农闲之时建高城挖深沟,多备雷石,布铁蒺藜,在城内再造一城,两城相距一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河之道,规划建立城邑,城中居民不下千家,城周围设置陷阱,竹篱笆插在陷坑内。提前建造好房屋,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有罪之人和免除刑罚需要服劳役之人;或者招募平民,赐给他们封爵,免去全家赋役迁居边塞。发给他们冬夏服装,供给食物,直到他们能自给自足为止。

  “边塞之民,利禄不厚,不能使他们甘心久居危险之地。能驱逐胡人侵略者的,把所截获的一半牛羊等给予他们,由县官按等价值的金钱发给被掳掠的百姓。如此的话,乡里百姓就会互相支援,和胡人拼死搏斗。他们并非德义高尚,而是要保全亲戚,也利用他们取得财产。和东方将士不熟悉地势、心里畏惧胡人相比,战绩会相差万倍以上。陛下在位之时,迁徙人民充实边塞,使远方的百姓没有了屯戍之事,塞下的百姓父子相保,没有了被俘获之患,利于后世,为圣明之君,这样做和秦朝的做法相比,有天壤之别。”

  刘恒看过后,很欣赏晁错的这项建议,于是命令招募民众前去到边塞定居。
  为了解决边塞的粮食问题,晁错建议百姓直接把粮食送到边塞,以送粮食的多少来封给相应爵位的高低。刘恒也予以采纳。
  晁错建议采取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既充实了边塞人口,又化解了民众的怨恨,一举两得,为上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