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仰望光明》
第2节

作者: 秀才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洗好脸后,坐在了椅子上,这时一位小女孩端着一碗粥走了过来,她小嘴翘起说:“哥哥,喝粥。争取考个举人”
  这是什么年代,怎么还有科举的存在?我立马问了一旁的那个女的:“大妈,现在是什么年间?”

  “叫什么大妈,我是你娘啊!连你娘都不认识了!”那个女的生气的说道。
  看来我叫错了,得赶紧改口,要不然说不定有什么不好的下场,我又说道:“娘,现在是什么年间?”
  娘突然很诧异,心里在嘀咕着:这孩子是不是失忆了?要是失忆了还怎么参加科举?看来我得依依解决他提出的所有问题,随后连忙说到:“今年是明朝天启二年,你十七岁矣了。”
  可我怎么才十七岁呢?我不是已经二十三岁了吗?真是个奇怪的事。这下我知道了,应该是梧桐球搞了鬼,我应该是被那梧桐球给带到了明朝,既然是天启年间,那应该是朱由校皇帝的统治下的明朝。好歹我在没穿越前也研究过明朝的历史,看来我没白看。

  眼前坐的应该是我的娘和爹还有弟弟和妹妹还有位高龄的爷爷,这下穿越到这里我的身份得变变了,我得叫做韦柳堂了。
  但眼前的人叫什么呢?正当我想叫爹去拿家谱我看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可能是因为梧桐球的作用,我突然记起来我爷爷叫韦世薛,爹叫韦忆安、娘叫柳如雪,弟弟叫韦东楠,妹妹叫韦雪凝。
  这下弄清这些人后就可以好好相处了。
  喝粥时我本来想问一下我爹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但我不用问都知道收成肯定不好。要不然怎么会喝粥,而且还穿着破旧的衣服。我在喝完粥后就马上动身去参加科举了。
  爹从马圈里牵了一匹瘦马过来,这马肯定跟着我家吃了不少苦,临走时我和同村岑廷敬一同前往参加科举,使我奇怪的是,岑廷敬怎么比我年龄还大许多呢?不管了,我和岑廷敬一起坐上马车前往书香院给老先生一个辞别礼,我们到书香院的时候,老先生仍然在给他的学生授课,老先生看到我们后连忙撑着拐杖快步走了过来。因为老先生已经60高龄了,在古代来说已经很老了,双脚也不太好使了。这位老先生给他的学生授课从不收费,因为去别的学堂的先生都要收费。他开办学堂不收银子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够给全国老百姓带来福祉。

  我们在临走时老先生急忙将他存的银子拿给我们,说路上做盘缠用。因为我是山东济南府德州陵县的人,刚好布政使司山东也有。距离里陵县有些远,需快马加鞭几日才能赶到。经过几次推辞最终我们只好接受老先生给的银子,这银子可谓是老先生多年才积下来的。随后先生还赠与我们他收藏的四书五经。并嘱咐我们考试时要把八股文写得极致才有可能中举人。

  我们和先生做辞别礼之后就动身去布政使司,路上我与廷敬一起认真浏览先生赠与的四书五经。
  “廷敬啊,记得去年咋们去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吗?那会咋们坐的车也是现在我们坐的这辆,马也还是那匹马,只不过这匹马瘦了许多,咱俩衣服补丁又多了不少。诶,三年了,我朝的百姓生活越来越差劲了”,我道。
  “是啊,看来我们得努力了,得赶快让我朝经济恢复过来!不让先生为我们失望”,廷敬有力的说道。
  终于颠簸了几日我们来到了布政使司(指的就是当朝省的机关)。一下马车,我和廷敬找了一家客栈,但费用太贵了。我和廷敬找了好几家客栈,但没有哪一家的住费比这家更便宜了。最后我和廷敬一致决定了这家客栈,这家客栈离布政使司还有点远,但我们的银子已经不多了。

  刚走进去和店主沟通了会儿。“小二过来把这位客人的马牵到马圈去”,店主叫了他的手下。我和廷敬带上了四书五经上了二楼,找了个房间安顿了下来。
  不一会儿,我向廷敬问了个问题,“廷敬,你有没有觉得来这家住宿的人寥寥无几?”
  “这很正常,咋们穷,没钱住好的客栈。咋们就将继续好好的看四书五经,过了几个时辰有两个士兵过来了。他们拿了贡院提供的笔墨盒,这是每次考试前发放给考生的东西。
  第二天,到了考试的日子了,结果一觉醒来,去马圈里看下马的时候,马却不见了。
  我和廷敬赶忙去找店主,但店主不知道哪儿去了,估计是店主把马给偷走了。
  我和廷敬找了半个时辰,但未发现什么马的踪迹。最后我决定不找了,考试马上开始了,这次考试可是三年一次才举办一次的,我不想因为一匹马耽搁了考试。
  马丢了,没有了马来拉马车,但离贡院还有几百米,其他的考生在天刚亮就赶往布政使司为考试准备的贡院去了。
  接着我和廷敬拿着笔墨盒朝着贡院一路狂奔而去。
  终于幸好赶上了,幸好今早没起晚,随后就是考试点名画圈。
  接着就开始考试了,这次考试是些的是八股文,不知怎地也许是梧桐球的作用,我竟拿着笔自信的写了起来。
  过了一炷香的时辰,考完第一场试了。
  接下来几日的二、三场考试都顺利进行了。

  从考完科举后,银子也被花得差不多了。因回去又要花太多银子,所以我和廷敬决定先不回老家。
  我和廷敬走在大街上逛了一上午,但什么都没买,因为要节省开支。街上人来人往,但许多老百姓穿的衣服都有许多的补丁。街上有讨饭的乞丐特别多,甚至感觉他们就像是一个帮派一样,他们只要见到人就乞讨。
  不过这些乞丐还有点可怕,当我遇到他们时本想将身上剩下的一两银子(历史记载:明末战事连连、天灾人祸、物资匮乏、物价膨胀一只鸭子就卖到了一千多文钱)给他们时,其他的乞丐看到后都一窝蜂的跑了过来,将我扑倒在地。
  等我缓过来时,身上所有的银子全被乞丐抢去了,仅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在穿越的时候一起过来的,但在明朝不是值钱的东西,所以无法使用。

  “廷敬,你还有没有银子了?”我问。
  “没了,连这几日省下的银子都被刚才的乞丐抢走了。”廷敬答。
  “廷敬,那咋们现在怎么办?现在去追恐怕也追不上了。那家伙得到了银子力气就充足了,现在已经不见踪影了”
  “柳堂,别着急,咋们先回客栈,客栈里我还有几个馒头,是临走前我娘把家里上税后仅剩下全部的麦子做成了馒头,让我带去路上吃。不过这几天,我都没舍得吃。”
  “好”
  我们两个就这样回到了客栈。
  “柳堂你瞧,这几个馒头还在这里呢。你再看,我这几日没花的银子还在这里呢,辛好刚才没有全部带下去。这些银子是我爹把家里的部分地卖了得到的四百两银子,但是这点银子只够吃一两顿面钱。”
  “暂且先把肚子填饱再想办法”
  廷敬把包袱里的两个馒头拿了出来,分了我一个。

  吃完后,廷敬把他的银子放在床下,并用被子盖在那银子的上边。
  然后我就和廷敬下了楼去,结果一下楼,听到那边传来热闹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