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老高带着几个一直玩得好的兄弟都来帮手,搬家算是很顺利。
这一次搬家,也让我彻底的离开了城市回到了乡下。深圳关外当时一个并不出名的小镇,它安下了我的家,也让我留下一片重生的土地。
题外话
1、为了保持《入错行更惨过嫁错郎》的联贯性,第《25》章节中的忏悔录时间已经超过了我的第一次购房时间。下一章节的时间将从91年中秋节向后写起。
2、借此机会特此申明,我所写章节中的观点仅仅代表本人粗浅的理解。因本人学识、修养、修为、阅历有限,对很多事、物、人、情、仅仅只是本人的观点。并无教唆之意。敬请读者深入剖析我的劣根性、虚伪性。
3、“我宁可坦然的面对千千万万活菩萨忏悔。承受更多的砖头与鸡蛋。也会无怨无悔的写下去。我没有去菩萨面前忏悔。是因为我不想去亵渎神灵,也不敢亵渎神灵”。“因为菩萨它不能给我回复。也没有拍得我心惊肉颤的板砖。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忏悔平台。虽然有时很难受。可网上的砖头对我触动很深。更帮助我彻底的砸碎了心灵最后一道障碍”。
4、我一再强调整,我只是一个凡人,请读者千万不要将我看成神,忏悔录绝对没有造神的意思在。我绝对不完美,如果我完美,我也无需忏悔。
5、我在开篇第一句《今天将本人的坎坷人生写出来。供正在创业、刚来深圳的弟弟妹妹们参考。欢迎砸砖头》、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反省、剖析、总结、忏悔。本人的目的也只是放下包袱、笑面未来、轻装上阵。尽可能杜绝后半生重踏覆辙。
6、本人一直强调赚钱宁可直中取、决不曲中求。我经历的时代、社会变革、各种新兴行业的出现,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每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都有它的缺陷、不成熟、从暴利、平稳、到微利的过程。
7、躁动中的事物、发展。需要有人去探索、试验。在登山的过程中,有人登上了顶峰,有人倒了下去。我只是倒下去者中的一员。
8、按足球的裁判规则,我的犯规虽属故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决没达到受黄牌警告的程度。而投机倒把一词,早在80年代末期就已从法律条文中删除了。而走私的法律定义是。将未完税的境外产品非法带入国境。偷逃国家关税。可我根本没有从境外带货过关。所发。即便要定我的罪,本人在88、89两年的所作所为,也仅仅适用了协助走私罪、或者销赃罪论处。如果一定要追究责任,当时从人民桥向全国各地倒腾小电器的,都与我没有区别。相信当时参入到这一“倒爷”大潮中的不下十万。大的倒汽车、彩电、冰箱、塑胶原料。小的就是我这一类了。
9、我之所以能忏悔,就是我发现,钱这一物,来时快、去也快。我虽不信神灵,但瞑瞑中似乎有天意。多少与我一样“发家”的人,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之下。有多少人成了白骨。之所以我今天来忏悔。一、我庆幸我仍旧活着。二、教育我的小孩。三、放下包袱。四、想告诫读者别重踏我的覆辙。天网恢恢。我仅仅只是众多漏网之鱼中的一条。可人没收我天收了我。
10、人生过多的得意肯定将导致忘形。忘形者肯定将失手。失手就肯定是倒下。这与生物界的弱肉强食没有区别。从90年代的第三个春天开始,华厦大地上有无数忘形者一批一批的倒了下去。只不过没有人去总结所有倒下去的人,他们中的共性罢了。
11、谢谢所有转发我拙作的朋友,谢谢大家的厚爱。拜托您在转发的过程中,注明原作发表地《深圳房地产信息网》加上《作者名》。因为我的拙作已经占用了《深圳市房地产信息网》太多的空间,另外我也想保留我的版权。仅仅只要求转发时注明一下。有不便之处。敬请体谅、海涵!
12、冷暖人生路——房地产投资得大于失《1》。在这一个章节中,我将用一个购房者的心态。详细剖析12年多来,房地产投资的几大变迁。选、购房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在房地产这一高风险投资领域保持不败。如何挖掘房地产中的小金矿。将采用众多亲身经历的案例、事实说明。时间跨度将达到今天。
有可能我会用3个以上的章节揭开二手房地产市场中的黑幕。我从99年收山就一直沉陷在二手房地产市场中。其中各种赚钱绝招了然如心。
13、《冷暖人生路——房地产投资得大于失》。之后。将是《冷暖人生路——我参入的股票投资黑幕》。文中章节将联贯《入错行更惨过嫁错郎25》。我将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方式、不同背景下的庄股,揭示庄的黑、散户的悲哀、股评文章的出处、股评与庄之间的相互勾结。做庄从选股、坐庄、吸筹、拉抬、打压、拉抬、骗线、制造消息、养猪、杀猪、开膛、破肚、胜利大逃亡。并将分析出个股出现大资金将暴露出的各种迹像。更将透露至今让无数股民为之迷茫的看盘实用技巧。堵死操盘手的源头。抢庄股的第二升浪。
14、在本文结束之后,我将长时间的对在建、销售中的各大楼盘中的户型、结构、实用率、位置、最值得投资的户型、商铺、位置、回报率、做出追踪剖析。同时将不断公开装修公司在装修中的猫腻。
投资龙华房地产让我得大于失《1》
龙华。在1991年时,它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小镇。一个在深圳地图上,只有一个小圆点的镇。
当时从深圳市进出龙华只有两条路。一、从布吉镇、走水径、岗头(雪象)、板田、民治到龙华。二、从西丽、出白芒、石岩、水田到龙华。
在1991年的龙华,可以说除了外资加工厂,仅有几家镇办企业,当时的本地人口、加外来打工人员最多只有12万人。敢肯定的说不超过13万人。而且分布在不同的自然村。
在91年的中秋节前后,(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我三次从田贝出关,到布吉为“难看”的服装,寻找外发加工厂,这些事情只能是我出面,“难看”是做不了这类谈判交易的。她本身也不善言词。
我第一次经过华龙华时,它当时并没有吸引我的目光。那是在88年,我代表大师兄去公明镇考察一家外发加工厂。
车窗外的龙华,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间外资加工厂,其它的不会比我的家乡好多少。鸡鸣狗吠的乡村特色,让人感觉回到了乡村的田园生活。加上工作的特殊性,匆匆而过。并没有留下丝毫的好感。
为了找到一家加工费用低廉、交货准时、质量保证的服装厂,我在市内找了不下20家厂,都因费用过高,厂家本身的货源充足而告吹。
关外,成了我选择服装加工厂的唯一目标。先在布吉镇寻,仍旧是无法谈成。只好扩大范围,为了完成“难看”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我第二次踏入了龙华这一片处丨女丨地。
一连三个周末,我都在龙华寻服装厂,最后与几家谈的还算有了眉目,为了降低成本,我筛选出二个厂家,一家在现在龙华的牛栏前村,向民治方向的一个水塘子边上(以下称A厂)。一家在龙华的龙屋村(以下称B厂)。(因为未经对方同意,本人不在此点出厂名)。
A厂工人不多。200人左右,厂长是我同乡。一个当时45---50岁的豪爽中年男子。同乡的关系,加上他厂的货源不足,很快条件就谈的七七八八。A厂长为人热情,也能喝上两杯,在一个路边店,我们喝的、谈的都还算是愉快。
B厂人更少,工人不足100。货源更是紧张。看了B厂的样板质量还算可以。加工费也比A厂低出5%左右。厂长、经理都想留下我这不算大但经常有货的顾客。可生产能力让我不敢下决心。
老乡加工人多的关系,我决定与A厂商谈,酒喝起来时间就很快过。当我与A厂厂长分手时,已经是满天的星斗。习惯于夜生活的我,离开路边店时,还没有想到会没有车回市内。当我在现在万众城与油松村的十字路口,等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发现回不去时,此时我才真的心发慌。想打一个电话告诉“难看”都寻不到电话可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