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17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8-1 20:59:20
            
          第一章 从巅峰到深渊
      
  五“捷径”的同义词是“短路”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自以为聪明,可很多聪明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会选择下策。
  因为他们喜欢把“成功”建筑在最开阔最醒目的空地上,让它拥有最多的见证者,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它的夺目光芒。
  比如现在的东都洛阳就是这样一块四敞之地。
  而且它很快就将变成一块四战之地。
  但是此刻的杨玄感却迫不及待地想要拿下它。
  因为洛阳是隋帝国中央权威的象征。拿下它,杨玄感会觉得自己特别有光芒。
  所以,当李密不得不说出他的下策时,杨玄感却发出了一声不以为然的冷笑。
  李密的下策是:“派出精锐、昼夜奔驰,袭取东都、号令天下!问题是,万一一百天拿不下来,天下之兵四方而至……那,那就不是在下所能预料的了。”
  “不!”杨玄感斩钉截铁地说,“不对!如今百官眷属皆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摇士心、颠覆国本。倘若所经城池概不攻拔,何以显示义师威武?!先生所谓下策,实乃上策!”
  李密沉默了。
  他太了解杨玄感了。
  这是一个被一帆风顺的命运宠坏了的世族子弟。
  他身上的自负、虚荣与骄矜简直和天子杨广如出一辙。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们都喜欢走捷径。
  可有时候“捷径”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
  短路。
  是的。短路。所谓快速成功的终南捷径,往往也是通向灭亡的最短道路。
  这句话对于杨广适用,对于杨玄感同样适用。
  李密现在就很想把这句话告诉杨玄感。
  可他最后没有说。
  他知道——说了也白说。
  杨玄感率大军围困洛阳后,一边日夜猛攻,一边分兵数路切断并扼守洛阳外围的补给线和战略要地——以五千兵力封锁慈磵道(洛阳城西)、另派五千人封锁伊阙道(洛阳城南),阻击关中方向来的隋朝援军;再命韩世咢率三千人进围洛阳东面的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命顾觉率五千人攻击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西)。
  虎牢守军很快投降,顾觉随即进驻,负责抵御南下的隋朝援军。
  洛阳城危在旦夕。
  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急命刑部尚书卫文升率兵四万驰援东都。卫文升经过华阴(今陕西华阴市)时,特意命人掘开坐落在此的杨素墓地,并且剖棺戮尸、焚骨扬灰,以此向杨玄感表示不共戴天和决一死战之心。随后,卫文升率部穿过崤谷(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和渑池(今河南渑池市),一面与变军作战,一面迅速进抵金谷园(洛阳西北)。
  杨玄感出兵迎战卫文升。他身先士卒,每战必手执长矛冲锋陷阵,隋兵大为震撼,惊呼其为项羽重生。双方经过多日交战,隋军数战皆败,士卒几乎伤亡殆尽,加之粮草不继,卫文升只好率残部退守邙山南麓。杨玄感乘胜追击,准备将隋军全歼。不料他的弟弟杨玄挺竟然在混战中被流箭射死,杨玄感不得不稍稍退却。
  就在洛阳岌岌可危、卫文升又濒临绝境的时候,隋朝的远征军终于回师中原。
  战场上的形势开始逆转。
  杨广命虎贲郎将陈稜进攻杨玄感的根据地黎阳,命右侯卫将军屈突通进驻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大军随后跟进;与此同时,来护儿也挥师从东面向洛阳猛扑过来……
  一切都在李密的预料之中。
  甚至比李密预料的更遭——起事还不到一个月,天下之兵已经蜂拥而至。
  然而此时的杨玄感却仿佛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他不但日渐疏远李密、转而信任别的谋士,而且还在部将李子雄的煽动下企图称王,只是被李密劝阻才悻悻作罢。李密对左右感叹道:“楚公热衷于造反,却不知道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我等现在尽成瓮中之鳖了。”
  面对隋朝大军对他形成的反包围,杨玄感再次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战略错误。他听信部将李子雄的计策,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路抵拒已经屯兵黄河北岸的屈突通,一路继续进攻卫文升。但是屈突通很快就突破了他的防线,顺利渡过黄河,与卫文升部和洛阳城中的樊子盖部遥相呼应,对杨玄感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
  杨玄感的末日来临了。
  直到此刻,他才决意实施李密当初提出的中策——向西进入关中,凭借险要据守长安。
  大业九年七月二十日,杨玄感无奈地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率部西进潼关。宇文述与屈突通、来护儿、卫文升等人合兵一处,率大军在背后拼命追击。
  数日后,杨玄感进至弘农(今河南三门峡市)。弘农太守、蔡王杨智积(杨坚侄子)对左右说:“杨玄感西取关中的计划一旦成功,将来就很难收拾了。我们现在想办法套住他,让他无法西进,不出十天,定可将其生擒!”
  杨智积随后派了一些父老,出城拦住杨玄感的马头,说:“如今弘农兵力薄弱、防守空虚,但囤积了很多粮草,很容易攻取。”杨玄感信以为真,立即兵临弘农城下。杨智积顺势登城叫骂,诱他攻城。杨玄感果然大怒,命令士兵停止西进,开始进攻弘农城。
  面对如此不可救药的杨玄感,近乎绝望的李密最后一次规劝他:“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何况追兵转眼立至,怎能在此逗留?!如果进不能入据潼关,退又无险可守,大军一旦溃散,你拿什么保全自身?”
  可是此时的杨玄感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杨智积略施小计就把他牢牢锁定在了弘农城下。
  杨玄感败局已定。
  弘农城并不像那几个一脸厚道的父老所说的“兵力薄弱、防守空虚”,而是兵力强大、城防坚固。
  杨玄感猛攻三天,弘农城纹丝不动。等到杨玄感回过神来准备放弃弘农、继续西进的时候,宇文述的几十万大军已经铺天盖地地杀到了。
  杨玄感布阵五十里,且战且退,可一天之内三战皆败。
  八月初一,杨玄感退至董杜原(今河南灵宝市西),在这里被迫与隋军进行决战。
  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杨玄感全军覆没,仅带着十余骑兵逃奔上洛(今陕西商州市)。
  到最后连那十几名亲兵也逃散了,身下的坐骑也被射杀了,只剩下杨玄感和他的弟弟杨积善徒步逃亡,来到了一个叫“葭芦戍”的地方(今河南灵宝市西南)。
  那一年秋天的旷野上,杨玄感和他的弟弟一直在没命地奔跑。
  远远看上去,他们就像是两个可有可无的小黑点,微微蠕动在苍茫的天地之间。
  那是一种失去方向的仓惶而无望的蠕动。
  最终他们停下了脚步。
  因为贵族杨玄感不愿让自己的生命只靠蠕动来延续。
  他对杨积善说:“我不能接受别人的杀戮和侮辱,你取我的性命吧。”
  没有人知道杨积善手起刀落的那一刻,杨玄感脸上是一种怎样的表情。
  也许那上面什么都有。诸如悔恨、哀伤、困惑、痛苦、愤怒、绝望……等等。
  也许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脸木然。
  杨积善杀掉杨玄感后即刻自刎,但下手不够狠,仅仅在脖子上抹了一道口子,随即被追兵抓获,与杨玄感的首级一起被送到了杨广的面前。杨广盯着杨玄感那颗污血凝结的头颅,大感快意,但仍觉余恨未消,于是下令在洛阳闹市寸磔杨玄感的尸骸,将他切成了碎块;三天后又将其剁成肉酱,最后扔进火中烧成了灰烬。
  杨积善向杨广苦苦求饶,自称他曾手刃杨玄感,希望以此微功乞求活命。杨广瞪着他看了很久,扔下一句话说:“倘若如此,那你更是一只可恶的枭鸟!”于是把杨积善的姓改为“枭”,然后命随驾的九品以上所有文武官员,或用刀砍、或拿箭射,一直把杨积善砍得血肉模糊、射得像一只刺猬,最后再将他的尸体车裂。
  自大业九年六月初三在黎阳起兵,到八月初一兵败身亡,来势凶猛的杨玄感叛乱前后不到两个月就被彻底平定了。
  他的突然崛起炫人眼目,而他的灭亡也和他的崛起一样迅速。
  我们说过——“捷径”的同义词就是“短路”。
  杨玄感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是他给杨广和隋帝国刻下的这道政治伤口却没那么容易愈合。
  杨广无奈地发现:自己的政治威望已经被严重削弱,人气指数也已急剧下滑、降到了他即位以来的最低点。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一个骄傲的帝王感到失望和恼怒的呢?
  杨广决定大开杀戒,借以震慑天下,重新塑造威望。他对负责追查杨氏同党的大臣说:“杨玄感振臂一呼,从者十万!以此足以证明,天下的人口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太多了就会相聚为盗。此案若不彻底追查、一概诛杀,就无以警醒世人、惩戒将来!”
  在杨广的旨意下,大臣们依照宁枉勿纵的原则开始大肆株连,上至当朝大员、下至普通士民,一口气捕杀了三万多人,流放了六千多。此外,由于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曾经开仓赈粮,于是朝廷便将当时接受赈济的百姓全部活埋,一个也没有放过……
  至此,在这个世界上曾经跟杨玄感有过一丝一毫瓜葛的人几乎都被无情地抹掉了。
  只有少数漏网之鱼逃过了这场大屠杀。
  其中一个就是李密。
  早在杨玄感兵败之前李密就已悄悄离开了他,准备投奔其他义军,不料半路上被隋军抓获。李密用黄金贿赂看押官,让他无意中放松了管制,然后趁其不备再度逃亡,投奔了平原郡的变民首领郝孝德。
  兵慌马乱中,隋朝官吏以为漏掉的只是一只小虾米。
  可他们没想到,几年后这个叫李密的人就成了一条翻江倒海的大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