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55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儒家伦理究竟是通过何种社会机制的运作,而对中国人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呢?其中有人情、面子、关系和因果报应等等机制,并衍生出众多的民间信仰,如生辰八字、天命如此、驱疾避凶的算命打卦。
  下面,我们择要进行剖析。

日期:2009-1-7 20:39:32

  五、儒教虚伪的“仁”,和儒教对中国人的精神阉割
  中国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丘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就是“仁”。
  什么是“仁”呢?孔丘说:“仁者爱人”,而爱人的最低标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世有人据此就发挥说,仁政重视人权,儒家重视民生,即使是“克己复礼”,也是为了仁,所谓“克己复礼,仁在其中”。
  孔丘所说的“仁”,尤其是指权势在握的统治者的“仁”,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精神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的伦理道德,仅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就出现了109次之多。
  但现实的中国社会又是怎样呢?
  别的不说,仅以阉人一事为例。
  中国的皇帝们都有两个家,一个是“小家”,即他的后宫,他把男人们的生殖器阉割了,让他们来管理这个“小家”;另一个是“大家”,即皇帝拥有的天下。
  皇帝,如果可能的话,当然想把全国的男人阉割成自己的奴才,那样一来,全国的男人都不能繁殖后代,就能绝对保证天下一代代地传给自己的子孙,“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显然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一来天下男人太多,阉割不过来;二来皇帝也需要天下的男人,为他繁殖一代代的被竞底者,否则拥有天下没什么好玩的。

  既然不能阉割掉天下所有男人的生殖器时,皇帝想出了变通的办法,要把天下被竞底者有活力的思想、精神,统统阉割掉。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阉人事件,发生在商朝,到了秦汉时期,宦官人数急剧增加,阉割机构的设置,也日益正规化(中国人这方面的“高科技”倒是超前得很,因为这是竞底嘛)。
  秦汉之后,历朝历代的宦官制度虽有不少变化,但万变不离其中,没有离开秦汉所奠定的基础。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清朝的灭亡,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的宦官制度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所谓的宦官,就是把男人的生殖器完全割除。由于古代医术不够发达,在阉割过程中会出现极高的死亡率,可以说一个正常的男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是绝对不想被阉割的。

  宦官制度来源于君主专制和一夫多妻,由于皇帝的后宫有数千甚至数万名美女,他们就使用被强制阉割、丧失性能力的宦官为后宫服务,以保证这些美女不被玷污。黄宗羲曾经斥责过这些“独夫民贼,硗薄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母,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最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皇帝奉行的都是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仁”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用在这些皇帝身上,那就应该是“我不想被阉割掉生殖器,所以我也不去阉割别人的生殖器”。
  但三千多年来,这些皇帝却很乐意把别的男人的生殖器阉割掉,而他们的嘴上还挂着孔丘的仁政。这是一幅多么荒诞不经的历史长卷呀?
  中国人的名实相悖和彻头彻尾的虚伪,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传统啊!
  所以,所谓的儒家精神,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都不过是披着仁义道德的华丽外衣,实则残酷竞底的权术而已。

  如果说儒家尊重人权,重视民生,那么他显然尊重的是竞底者的人权,并把这个人权无限度地放大,重视的是竞底者的民生,为了这个民生,可以把所有的被竞底者打到底线。
  与肉体阉割的加剧同步,秦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进行全民的思想禁锢,秦始皇大规模焚书坑儒,秦律“敢有挟书者,屠”,因此,几乎灭绝了当时的一切思想流派。
  但他的手段太残酷,所以很快失败了。
  汉武帝吸取秦始皇的教训,执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制度,他阉割思想的手段是让百姓只读儒家的书,儒家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成功了。

  为了使儒家统治落到实处,汉朝使用“查举”和“征聘”并辅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到了隋唐,则进化成科举考试。
  这一阉割思想的制度是如此成功,以致唐太宗李世民都感叹道“天下英雄,尽入我磬中矣”。
  而到了明清时代,科举考试更是发展得登峰造极,变成了“八股取士”制度,把古文的题目全部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要求考生代圣人立言:用古代圣贤的思想和口吻,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须按照一定格式和顺序填写,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明清八股取士延续了数百年,而当今社会却看不到一篇被民众诵读的八股文,就是因为这种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只是考科举,用于毒化、禁锢知识分子,使最有活力的中国精英力量全部被圈入思想的牢笼。

  不可否认,在儒教伦理中,也有一些貌似美好的东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在一个竞底社会,这些漂亮的口号一律都是行不通的。
  任何人在做皇帝之前,都不愿被打到底线(己所不欲),但在他们夺得皇帝的宝座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其他人,包括并肩作战的元老功臣,统统打到底线。因为不这样做,他们的皇位根本坐不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不,己所不欲,正要彻底地施于人,否则他们会梦想“黄袍加身”。
  再说“己欲立而立人”,任何一个想做皇帝的人,会真心帮助别人去做皇帝吗?除非他知道那个皇帝的位置是个火山口,随时存在生命危险,否则他会毫不犹豫地使尽一切对内对外的竞底手法,把皇帝的位置抢到手,想办法传给自己的子孙万代。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也算“己欲立而立人”吗?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在重伦理的同时,也是肯定人的尊严的,比如孔丘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志就是人人都有的独立意志。但在一个竞底社会,事实是这样吗?岳飞、袁崇焕、屈原,在漫长的专制社会,也算是少有的、有独立意志的典型人物,但他们的独立意志从大背景看,只不过是被竞底者的一片愚忠而已。尤其是当这种愚忠不符合竞底者的需要时,他们不仅会被夺“志”,还会被夺“命”。

  可以说,儒教完全成了数千年中国竞底者的思想帮凶。中国通过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产生了近千名文武状元,但他们没有任何一位的思想流传于世,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独立的、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他们只配成为无聊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中,一个表示成功的符号而已。
  中国人啊,我们因为儒教虚掷了2000年的光阴,难道我们还应该继续坚持儒教,生生地把中华文明的生存权浪费掉吗?(中国人善于忍耐,一定能生存下去,但如果中华文明被别的先进文明彻底淘汰,中国人还算中华民族吗?世上还有中华民族吗?)

日期:2009-1-9 20:00:31

  底线是一种规则,底线必须真实,它确实表明的是“悬崖的边缘”状态。
  尤其是人为制定的底线,如最低结婚年龄的规定、未成年人的饮酒限制等等,常常会夹杂制定者的主观意志,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底线的真实。
  但只有真实的底线,人们才愿意花费资源去维持,而只有得到认真维持的底线,才具有权威性。
  没有权威性的底线,只能称为虚假的底线。
  案例:令人捧腹的武汉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

  2008年8月,武汉市公布了首部环境卫生作业规范,首次使用精确的量化标准。武汉人精明能干,历来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自居,这份作业规范开全国风气之先。它设定的控制底线清晰、明了,很易于考核,如:
  一级道路一千平方米内,果皮不能超过两片,痰迹不能超过两处;如有,必须在20分钟内清除。垃圾转运站夏季在可视范围内,招来苍蝇不得超过两只。
  这个规范将在9月1日开始试行,明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实施。这个标准可谓精细,但是否有意义呢?
  一千平方米内,果皮不能超过两片,那瓜子壳、碎纸片、烟头、塑料袋又应该控制在多少以下呢?
  垃圾站里的苍蝇不能超过两只,那蚊子、蟑螂、老鼠、跳蚤又应该在多少以下?如果检查的时候不幸飞来三只苍蝇,应该对环卫工人做何等处罚?

  如果让制定规范、发布规范的人,去实际按照这个规范做一个月环卫工人,那他们的表现能打多少分呢?再退一步说,这些制定规范、颁布规范的人,有没有朋友、亲属在武汉市做环卫工人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