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37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元朝统治期间,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竞底十分严厉。法律规定: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一头毛驴的价钱;汉人新娘的初夜权一定要献给蒙古村长;汉人不能有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税赋极其沉重,“人相食”的事件屡见不鲜。
  在此情况下,中国发生了红巾大起义。朱元璋投奔红巾军,主要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对内策略,军力和地盘逐渐扩大。
  朱也是一名竞底高手,一次在进攻南京时,城外的敌军被攻破,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稳,于是从降军中挑出五百名壮士,充当亲军在夜里进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下一名亲军统领。这一把惊心动魄的对内竞底大获成功,从此降军拚死为朱卖命。

  朱元璋出生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他曾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要杀尽天下贪官。在夺得政权后,他立刻在全国对贪赃枉法者,进行毫不留情的竞底。
  他的方法也算史无前例:首先,贪污六十两银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其次,敢从身边的元老、高干、功臣下手。
  但这种反贪竞底的效果并不好,为了监督各级官吏,朱元璋又专门设了都察院,但这些监督部门也很快腐败了。后来,朱元璋更是发明了“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来处置贪官,唯恐不能把他们打到底线:他规定把那些贪官拉到所在州、府、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砍下他们的头颅,挂在旗杆上示众,再剥下他们的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的官座旁边,以警告继任的官员。

  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竞底,亏他老人家能想得出来,看来朱元璋也实在没什么办法了。
  为了使自己的竞底战略得到绝对执行,朱元璋还建立了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官民的一切活动。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了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
  使用了这么多竞底绝招,按道理贪赃枉法的行为,应该绝迹才对。
  但朱元璋没想到,当他残酷地对官员进行竞底时,官员反过来也对他进行竞底:就坐在前任的人皮道具旁,官员们依旧前赴后继地贪赃枉法。不仅如此,他们还变本加厉地在自己被剥皮实草前,尽可能多贪一些。
  就这样,朱元璋杀完一批又一批,不仅没有挡住贪赃枉法者的脚步,官员反倒越来越少。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件滑稽的事:某年发榜选官364人,一年后,杀6人,戴死罪办事者358人,也就是说这三百多人没有一个能躲过死罪。什么叫“戴死罪办事”?因为被杀的官员太多,没人处理公务,朱元璋不得不创造出这个“戴死罪办事”的制度:官员犯法,判了死罪,送进牢房,正估计自己小命不保,却突然来了命令,把死罪官员再押到衙门去处理公务,等处理完毕后再被斩首。

  这实在是竞底社会一个少见的黑色幽默。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朱元璋如此对官员们进行竞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朝廷无人可用,在他死后,他钦定的接班人建文帝轻易被燕王打败,不知所终,燕王朱棣篡夺了王位。
  明朝除了朱元璋,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竞底黑手:万历皇帝明神宗。
  这明神宗是贪财好色之徒,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董事长像明神宗那样,疯狂地利用宦官进行黑社会似的抢劫。他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他对朝政撒手不管,全心全意地经营自己的发财事业,只要能弄到钱,下面的人采取什么手段都可以。有个叫高怀的烧饭太监被派到辽东去收税,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使得关外军民怨声载道,相继反叛,直接导致努尔哈赤的后金在关外崛起,最终夺取了明朝的政权。

  难道明神宗不知道自己贪财所造成的竞底结果吗?不然,他实际上很聪明,心里非常清楚这种竞底的后果。
  万历三十年,明神宗突然得了重病,以为自己要死翘翘了,马上下遗诏停止征税。手下大臣以为他良心发现,欣喜若狂地连夜拟定圣旨,就等天亮后颁行全国。但第二天早上,明神宗发觉自己死不了,又立刻追回诏书,使残酷的征税制度,继续延续了二十年。史书有五次记载,万历年间“人相食”。
  至此,中国又到达底线状态。民变四起,明朝这架腐朽的战车,开始义无反顾地冲向深渊,任谁也无法止住。
  明朝最后的崇祯皇帝,虽然极其勤政、节俭,但他实在无法为明朝再找出一点点竞底空间。面对不断增加的民变,他只有一个二难选择:如果增加军费,则必然逼民为匪;如果不增加军费,则又无兵可用。
  最后,崇祯只好在内忧外患中,把自己披头散发地吊死在景山,做了个羞于见列祖列宗的亡国皇帝。

  这里列举的明朝两位董事长,都很有个性。
  从人格上来分析,朱元璋其实是个特别刻薄寡恩的角色。不过,他为自己这个“小鸡肚肠”的性格,找到了一条冠冕堂皇的宣泄途径:对贪官污吏竞底。
  实际上,很多贪官污吏,就是他的刻薄寡恩逼出来的:正常的俸禄那么低,官员不偷偷捞几个,如何度日?如果只有5%的官员贪赃,那当然该杀;如果100%的官员都贪,那一定是制度的问题。
  有些人总认为,只要进行制度反贪、反腐,贪腐就能绝迹,但朱元璋以制度反腐的事例告诉我们:那是个空想。为什么朱手下的官员不要命地贪腐呢?可能从来没有人告诉朱皇帝:正是因为他对他们竞底,他给他们的俸禄太低了,不能养家糊口,官员们与其饿死,不如贪腐一下,至少也碰碰运气。所以说,不改变竞底文化,制度最终也不过是竞底的工具,只能使竞底进行得更酷烈、更荒谬。

  也有不少企业家特别强调执行,试问:你的执行能胜过朱元璋吗?但朱元璋告诉我们:不得人心、竞底式的执行,一定不会有良好的、可持续的效果。但竞底者在执行不下去时,通常不会反省自己的原因,只会强调执行者错误和不坚决,正印证了“不认错是竞底者的义务”,朱元璋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
  而那个明神宗,如果按佛教前世今生的说法,他的上辈子一定是个穷死鬼。否则,作为皇帝,富有天下,为什么他还一定要像巴尔扎克描写的那个吝啬鬼葛朗台那样,只有金光灿烂的财宝堆积在自己的身边,才有安全感和愉悦感?
  人有个性并不是坏事,没有个性的人,如同路边的小草般无足轻重,文化就是有个性的人创造的。但竞底社会是单向的,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说的就是这种单向性。
  孔丘很清楚竞底社会的单向性,所以他鼓吹“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的欲望,泯灭自己的个性,使行为符合“礼“的规格。但按照他的做法,中国人都没了个性,传统文化就一直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度,再也没有更高的创新。

日期:2008-12-23 19:56:25

  接下来就是满人入关,外族满清征服了中国。
  一个人口只占明朝1%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历史舞台上表演蛇吞象的奇迹呢?当然,靠的还是竞底,极其血腥残酷的竞底。
  历史记载,“扬州十日”,汉人约被杀八十万,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屠杀平民的历史记录;“嘉定三屠”,一个城市被屠杀三次,也算历史记录,约十余万被杀;大同全城被屠,只剩下五个在押重刑犯幸免;济南被杀十三万,掠走全部妇女;清军攻广州,死难七十万人;在四川,清军公告,全城尽屠,或屠男而留女,全省受害者达三百万。

  汉人的反抗,在如此酷烈的竞底下,终于被打压下去。
  虽然死了那么多人,但历史的教训中国人丝毫没有吸取,反倒被对手学到了对付中国人的经验。两百多年后,日本人参照满清的竞底成功经验,又以血腥残酷的竞底对付中国人,于是上演了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台湾大屠杀,被害人口超过3000万。
  这一次,中国人吸取教训了吗?
  如果今后中国还有外敌侵略,敌人还会用这样的竞底战略,来对付我们吗?我们还能这样等待对手的屠杀吗?!
  从清朝开始,历史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轮回。

  由于开国时期人口剧减,中国大量土地抛荒,社会就有了足够的竞底空间,再加上满清意识到自己是异族统治,几代董事长兢兢业业,对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竞底,因此在康熙平定三藩,全国终于稳定下来后,中国出现了无聊无知文人们如二月河、阎崇年之流,所热情歌颂的康乾盛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