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29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禹的手里,中国这个企业早已经营得有声有色,做帝王已经是一件很有面子、很能享福的工作(即在许由的时代,帝王还不是明显的竞底者,而此时已经肯定是最高竞底者了。确实在禹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有条件真正当帝王,却真正不肯当帝王的家伙)。因此,禹自然不想将自己开创的局面,让他人享受,他想把帝位世世代代传给自己的子孙们。尤其是他看到尧的儿子和舜的儿子,都因为没有接帝位,而潦倒街头,悲惨不已,更加不想让自己的子孙重蹈覆辙。(呵呵,中国人好讲“舍得”,连“圣人”都舍不得,何况凡夫俗子。)

  但禹毕竟是个竞底高手,又修过水利,深知“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道理,他决不会贸然打破已历三代的传统禅让制,直接让自己的儿子启接班,他得认真运作一番,让天下人口服心服。
  于是,禹开始了漂亮的竞底,他精心选择的竞底方向是:年龄。
  禹先向上天推荐了比自己做官时间长、年龄更大的皋陶接位,果然,皋陶比禹先死;接着禹又推荐了另一个与自己同朝的老臣伯益,同时大力扶持以儿子启为首的“太子党”。
  最后,禹让伯益仓促接位,不给他任何过渡时间。在远古时代,信息传递十分缓慢,聪明的禹知道,中国方圆数千里,没有数年的过渡时间,伯益就无法建立自己的威信,没有威信就没有竞底实力,就只有被中国人竞底的份。
  结果,禹的竞底战略大获成功,他既没有打破禅让制,又为儿子启创造了条件。启将伯益竞底到杀头的底线。启获得帝位,他的弟兄们却起兵反抗,启决心镇压自己的弟兄。
  四千年后,有人仿照禹的竞底战略,同样取得了成功,那人的名字,叫袁世凯。禹的谋略在四千年后还管用,不愧中国古人称他为“圣人”。
  启和他的父亲禹一样,也是竞底高手,他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在出征前的军事动员中,对自己的军队充分使用了竞底战略:

  “士兵们,如果你们拚命作战,那么就有巨大的赏赐。如果不拼命夺取胜利的话,我不仅要把你们杀掉,而且要把你们的妻儿老小统统杀掉!”(《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启对军队的竞底,发挥了作用,他消灭了竞争对手,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于是夏朝建立。
  为了比较古代中西方的国民性,请允许我岔开讲西方人的一个故事:
  据《荷马史诗》记载,特洛伊战争开战前,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需要猛士阿喀琉斯参战,他没有像启那样把阿喀琉斯找来,命令道“你必须参战,而且保证获得胜利,否则我不仅要杀掉你,还要杀掉你全家”,他派了阿喀琉斯的好友、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去劝对方,奥德修斯对阿喀琉斯的劝说,被载入史册:
  “兄弟,这场战争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包括参战的英雄。如果你去特洛伊,数千年后,人们还会讴歌你的胜利。……你不是一直想为荣誉而战吗?三天后,我们将派出最强大的舰队,前往特洛伊。”
  在这样“人性化”的激励下,阿喀琉斯会去参战吗?会在战争中奋力向前吗?

  阿喀琉斯在决定前去征求母亲的意见,他母亲说:“如果你不去,那么你能娶一个美丽的妻子,生不少孩子,你的儿子和孙子会记得你,但后人将忘记你;如果你去了,你将战死沙场,但人们永远传颂你的名字。”
  最后,阿喀琉斯明知自己将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但他为了自己钟爱的荣誉,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并最终战死,也获得名声永存。
  同样是战争动员,竞底和竞优的方法,是多么不同。同样是投身作战,启的部下是因为怕死;而阿喀琉斯是为了荣誉而主动赴死,这又是多么的不同。
  从这二个数千年前的事例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人的血液中,早已种下了竞底的种子;而西方人的血液中,却有竞优的基因可循。

日期:2008-12-9 20:41:28

  夏朝建立后,九斤老太法则马上开始发生作用:启的儿子由于荒淫堕落,很快就把父亲传给他的帝位丢掉了,但夏朝的家族企业还没有破产。启的重孙少康将家族企业进行了重组,从而实现了“少康中兴”。
  我们在以后的历史上,可以看到中国的王朝作为一个竞底组织,总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这个朝代幸运,就会出现一次“中兴”,如汉朝、唐朝、清朝;如果不幸运,就会直线滑向破产,如秦朝、隋朝、明朝。
  少康的儿子显示了中国人少有的竞优能力,他发明了铠甲,竞优的效果极为卓越。他因而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彻底消灭了反对派,从而使夏朝这个家族企业有了稳定经营的基础。
  然后九斤老太又来了,就这样一代不如一代,最后王位传到了夏桀。
  夏桀是个文武双全、才智过人的帝王,个人能力虽厉害,但却不是竞底高手。有一次他调集上万大军讨伐有施人,有施是个小国,见夏桀大军压境,急忙派人请罪,但夏桀不同意,一定要灭掉有施。
  有施人中的竞底高手(没有留名于世)听说夏桀好色,就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出一个名叫妹喜的美女,认真调教、精心打扮后,隆重进贡给夏桀。夏桀一见,心花怒放,马上赦免了有施人,和妹喜过起了夜夜笙歌、不理朝政的日子。(夏桀被人竞底,居然毫不自知。实际上,如果他对此有警惕,他的子孙也一定会被人竞底的,这是竞底组织的宿命。“富不过三代”的最好结局,只是“富不过五代”而已,不会有本质不同)

  很快,夏桀的身旁小人云集,教唆夏桀如何勒索百姓,把他们打到底线。
  在这同时,夏朝内部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商,其首领成汤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看到夏桀的近侍让百姓民不聊生,这是个巨大的战略机会(我们在后面将论述到,对竞底者来说,机会就是竞底空间,夏桀把社会的底线压得越低,他为成汤创造的夺取天下的机会就越大)。
  成汤是个竞底高手,他认识到这个机会后,就采取对内竞底战略:夏桀对百姓越苛刻、凶残,他则越体恤、宽厚;夏桀疏于政事,他则勤于治国;夏桀亲近小人,他广纳忠贤。
  成语“网开一面”说的是,成汤在野外看到有人四面张起网来捕禽兽,就叫人把网打开三面,给禽兽留下生路,并祈祷说: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左飞,愿右飞就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入网吧。其仁慈之心感动诸首领。(在第五章中,我们将说明这种低级“造神文化”的特点,但当时成汤的做法显然是有效的。)
  经过了多年的准备和经营,成汤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因此跃跃欲试,想和夏桀一决雌雄。
  以对内竞底培育实力,然后试探对手,选准最佳时机一举对外竞底成功,这是所有后来竞底者的通用战略。
  于是,成汤的高级谋臣伊尹,让他实施竞底战略的另一个步骤——试探对方的底线。

  商部落开始停止向夏桀进贡,夏桀勃然大怒,立刻征调天下兵马准备讨伐商。成汤一看,夏桀还有能力调集天下兵马,觉得此时与夏朝摊牌的时机还不到,马上运用竞底战略中的危机处理程序,快速从不进贡的底线往回撤,恢复向夏桀进贡。
  夏桀在这次胜利后,更加横征暴敛,使得天下日益众叛亲离。一年后,成汤再次试探底线,这回夏桀完全不能征集天下兵马。成汤认为突破底线的时机已经到来,果然,鸣条一战,成汤代替夏桀,成为家族企业的董事长。
  成汤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相继接任董事长,但家族企业仍由CEO伊尹打理,董事长和CEO相安无事。直到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做董事长,自然又开始荒淫无度。
  伊尹是千古的顶级CEO,向太甲苦口婆心地讲述夏朝灭亡的历史,但那段历史离太甲显然太远,他照样在花天酒日里享受人生。伊尹不得不以下犯上,以CEO的身份把董事长囚禁了三年,直到他洗心革面,学会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董事长,才让他重新主持朝政。
  伊尹的本领和业绩,都远远高于后世的诸葛亮,为何他的名声却不如诸葛亮呢?也许就因为他曾“以下犯上”,囚禁过当时的最高竞底者:帝王太甲。所以后世的竞底者怕过多宣传他的功业,让后人有样学样,随时也把自己囚禁起来。

  从此,商朝走出了一条竞底组织标准的稳定、兴盛、缓慢下滑的历史轨迹。最后,这条轨迹下滑到了底线——商朝出了个纣王。
  不知是历史学家的记录有问题,还是中国的亡国之君本身有太多雷同,商纣的故事和夏桀完全如出一辙,也是荒淫无度,花天酒地。
  唯一不同的是,夏桀身边的女人叫妹喜,而商纣身边的女人叫妲己,商纣另外还对腐败的形式,作了一点升级,升级的形式也没多大的创意,不过是就建了酒池肉林而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