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个临界点,超过这一点,量变的事物就会发生质变,通常这种变化将产生难以控制的状态。一个人慢慢走向悬崖边,他走出悬崖边缘、滑向深渊的那一刹那,就是底线,而滑向深渊相对于在悬崖上走动,自然是一种相对难以控制的状态。
当志强厂对打工妹们的工资克扣到某个水准时,打工妹们将辞工或投诉,这个水准也是底线。
在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底线。同时,底线也是不断变化的。
竞底空间
在定义了底线之后,我们很容易给出竞底空间的定义。所谓的竞底空间就是从目前的状态到底线的距离。当爸爸在自助餐厅的取餐台旁问:“儿子,你还能吃几个饺子?”儿子回答说:“撑死也就只能再吃十个了。”那么显然这十个饺子,就是儿子目前在自助餐厅存在的竞底空间;当李志强通过研发,将加重块的成本比其他厂家减少一元时,这宝贵的一元就是他的竞底空间,他将针对不同的客户给与0.01至1元的价格优惠,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竞底优势。但随后其他的厂家很快跟进,也同样将加重块的成本减少了一元,那么这个竞底空间就不复存在;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竞底空间就意味着他们的生存空间,发现新的竞底空间就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商业机会。
作为一名竞底企业家,其核心能力中最关键的两点:一是敏锐地发现竞底空间,这叫做眼光。而为了发现竞底空间,他们必须时时揣摩底线在哪里;二是大胆迅速地利用竞底空间,这就叫魄力。
在人们吹捧中国优秀的企业家时,这两个特质是最为频繁地提及的,而对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提得最多的却是梦想、理念、商业模式,他们往往先梦想空中有一个美丽的城堡,然后在它下面一直把基础打上去;而竞底企业家们是先看见别人建好了一个美丽的城堡,而自己总想如何偷工减料地建一个差不多类似的城堡。
竞底组织的个体
在竞底组织中必然存在着相互博弈的两方,其中,强势的一方作为打到底线的角色,成为竞底者;而弱势的一方,则被对方打往底线,成为被竞底者。
在李志强的工厂中,大量延长加班时间显然是一种竞底,在这个竞底活动中,李志强是竞底者,而打工妹们则是被竞底者;对喜欢血尿哲学的郭台铭来说,他本人是竞底者,而他手下的员工则是被竞底者;有时竞底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这时虽然竞底组织的个体只有一个,竞底者同时也是被竞底者,但我们可以将这同一个人“一分为二”,因为他的内心存在着不同的欲望,这时的竞底就是不同欲望之间的搏斗,其中由强势欲望扮演竞底者的角色,而弱势欲望则充当被竞底者。
例如一个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复习到凌晨一点,但他迫于想考出好成绩的压力(强势欲望),只有压制想早点睡觉的念头(弱势欲望),咬着牙再复习一个小时,这就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竞底。
日期:2008-12-7 10:05:55
竞底的两种形式
按照竞底的对象不同,竞底可分为对外竞底和对内竞底。
顾名思义,对外竞底是竞底者将压力施加于外部被竞底者,将他们打往底线;而对内竞底则是竞底者将自己打往底线,此时,竞底者又是被竞底者。
对外竞底是控制别人的艺术,以直接的方式谋取利益;而对内竞底则是顺从别人的艺术,它是谋求利益的间接途径。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李志强对打工妹们的竞底是对外竞底,而高考学生忍住不睡则是对内竞底。
案例:竞底理论对《厚黑学》的诠释
20世纪中国出了本奇书《厚黑学》,作者李宗吾,原名世全,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丘。二十五岁思想大变,认为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
李宗吾为人正直,聪颖机智,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而写出《厚黑学》一书,开创“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后被誉为“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奇才怪杰”之一。
《厚黑学》以三国的曹操、孙权、刘备为例,说他们的成功秘诀不外乎两条:一是良心要黑,二是脸皮要厚。声称圣人乃是厚黑徒的最高境界,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嗅,无形无色”之境界。
虽然李宗吾列举的案例不多,但“厚黑”两字,还是颇为准确地反映了竞底的两种形式:
所谓的“黑”,就是对他人要狠心,这就是对外竞底要决绝。因为对他人不狠心,过多地怜香惜玉,自然很难把被竞底者打到底线。而反过来说,心“黑”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把别人打到底线;
所谓的“厚”,则是对自己狠心,能忍他人所不能忍的屈辱,需要何等的忍耐力!这就是对内竞底。“厚”的最终目的,当然不是只为了对内竞底,而是为了积蓄足够的竞底实力,然后择机变“黑”,狠狠地对外竞底,将压在自己头上的竞底者打到底线。
我们将在下一章中,通过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分析,展示中国众多的知名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竞底高手,往往将对外、对内竞底同时使用,双管齐下;或先对内竞底,以树立自己的形象,积累竞底实力,等到羽翼丰满时,再改为对外竞底,最终成就大业。
李宗吾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贯之:‘厚黑而已 ’”
实际上,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完全就是一部竞底的历史。
竞底战略的问题:
一、竞底所利用的,大多是人类的原始本能,因此,这种战略很难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成果。
二、竞底很容易养成思维定势,使人变成思想上的懒汉,最终只会竞底,不会竞优。举个粗燥的例子,如农夫使惯了锄头,当他拿起笔头时,那笔头就有千斤之重,最终他绝不可能用笔头画出联合收割机的设计草图,而只能永远面朝黄土背朝天。
竞底也将固化中国的后发劣势。
三、国际产业如同不断游走的牧群,时刻追逐水草丰美的洼地,因此,竞底企业家必须时刻担心自己所在的产业下半年、明年可能会转移走,这使得他们生活在梦魇之中,从而极大地减少了经营企业的乐趣,而是生活在竞底的压力中,并不断地把这些压力转嫁给他的被竞底者。
四、竞底组织只能过最基本的生活。因为稍有品质的生活一定是远离底线的生活,这样就马上会面临更接近于底线的竞底者的竞争。如目前珠三角就担心产业移往内地,中国就担心产业移往越南、柬埔寨等更落后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果必将形成产业空洞,GDP停止增长甚至下滑,生活质量降低。
五、竞底与和谐社会天然相悖,因为被打到底线的被竞底者心存怨恨。竞底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家,也不可能有长远的企业文化,更不会产生对人类社会有深远价值的原创发明。
竞底不可能产生一个真正伟大的时代,最后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以领导者的身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案例:竞优和竞底:拿破仑为何能永垂不朽
拿破仑在战场上是一个出色的竞底者,组织过相当多有名的大战役,我们在第七章中,另有一个专门的案例,讲解拿破仑在战争中使用的竞底战术。
但拿破仑给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打了哪些胜战,而在于他为人类留下了一部《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临死前说:“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
2007年,中国兴师动众起草《物权法》,而中国民法学者在立法时争论的许多民法物权原理,200多年前的《拿破仑法典》中,就已经很好地解决了。
拿破仑知道,只有竞优才能使其留名,因为只有竞优,才能增加人的价值。
因此,只有竞优,才有伟大!
我们将在第二章中,分析中国那些车载斗量的帝王们,他们为中国人留下了什么?为什么除了华人,世界上没有人,尤其是西方人传颂他们的功业,也没有人学习他们的事迹?
案例:竞底理论对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诠释
柏杨在20世纪80年代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经出版,立刻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原因就在于他以辛辣、刻薄的笔调,指出了中国国民性、中国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元素,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
柏杨没有为如何解决蔓延中国精神世界的这些弊端,指出一条出路,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因此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字句,以竞底理论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这样的一个文化,产生了现在这样的一个现象,使我们中国人具备了多种可怕的特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