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25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的电视剧往何处去,一个等待着它们的很自然的底线是:最终,本土的电视剧越做越烂,直到中国的文化产业一开放(终归要开放的),这个行业很快就象其它产业一样,电视剧、电影甚至文学、音乐、其它形式的大众娱乐,都被外资占据了龙头地位。
  这很危言耸听吗?还记得我们在前言中提到“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这,就是竞底的必然结果。

日期:2008-12-2 19:50:54

  案例: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与中国的股市竞底
  巴菲特是美国的投资高手,常常被誉为股神,中国的股民们没有一个不想拥有巴菲特高超的财技。但实际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说起来却很简单:
  如果他经过研究,认为A公司的价值,体现在股市上应该是10元/股,那么在股价低于10元(如5元)时他就买进,如果买进后,股价又跌到2元,他就更加买进,而不管外界看跌的评论,因为他认定这股价值10元/股;如果上升到10元,他也不管外界看涨的舆论,悉数将股票卖出,如果后市从10元涨到16元,他坦然地认为:那多出的6元,不是他该赚的钱,因而丝毫没有后悔。

  当然,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只是粗略地勾勒了巴菲特的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更加专业的书籍。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原则,中国人却运用不好呢?是中国人不够聪明吗?
  步步高的董事长段永平是个成功的商人,2001年,他移居美国,开始学着以巴菲特的方法进行投资,03年,以十亿身家名列富豪榜第83名。他曾坦言自己在美国做投资这5年,比在国内做十多年的企业,赚的钱要多得多。
  2006年,他以62万美元拍得与老师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他向巴菲特说:自己跟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买股票就像买一个公司的一部分,巴菲特回应道:
  “你说的就是我当年学到的,就是这个理念,改变了我的看法,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说明段永平的投资成功,正是理解了巴菲特方法的精髓,因此不能说中国人不聪明。那么也许是中国股市不适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
  确实,中国股市是个竞底的股市。
  读者诸君看到这里可能会皱起眉头,怎么这本讲竞底的书,作者把什么都和竞底联系起来呢?请稍安勿躁。我在前面曾说过,竞底不仅仅是一种经营战略,还是一种生存方式,更会形成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在一个竞底社会里,什么都可能染上竞底色彩。

  现在我们来分析中国股市部分竞底特点:
  A,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民众的投资渠道却异常狭窄,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债券利率,与民间借贷所反映的市场利率相差极大,还要交利息税;而民间借贷虽然回报很吸引人,但风险却不可控。政府正是通过控制投资渠道这种竞底方法,使大量民间资本不得不高度汇聚到股市中,老百姓除了炒股,还能炒什么呢?因此,中国的股市一直市盈率太高,股票的盈利能力太差。

  B,中国股市的存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国有企业解困供款,因此上市不是采取备案制,而是采取审批制,并不是合资格的工资就能上市,上市名额成了一种政治资本,很多包装上市的国有企业,在完成圈钱的使命后,就不顾廉耻地滑向底线,或者想尽一切竞底方法保留自己的配股资格,以充分行使从股市中“抽水”的核心职能。
  甚至有人表示:2008年的股灾,将中国大多数中产阶层的钱将洗干净了(因为穷人早已无钱可洗,富人的资金在他的企业中运转,也难以洗到),因此社会又可以安定一阵子了。
  C,在股市运作中的竞底。当股民们充满信心,股市人气旺盛时,证监会将精明地盘算出竞底空间的大小,加大国有企业上市圈钱的速度和规模。而当人气和信心渐渐被打压到底线时,政府即以政策、资金、舆论等各种方式进行托市,以便让股市休生养息,好进行下一轮的竞底。
  D,股民间的竞底。有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的股市实际上是个大赌场,参与其中的股民都在玩搏傻游戏,他们总希望有一个更大的傻瓜等在他们后面,会以更加接近底线的价格接收他们手里的股票。
  E,股民与政府之间的竞底。当股市低迷,一路下挫时,股民们会不时揣摩政府的底线“这么跌下去可不得了,要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政府应该出面救市了吧?”而政府此时也在分析民众的心理底线“他们还扛得住吗?股指跌得更低一些再出手行不行?那时的收效可能会更大,但继续等下去的风险能够承受吗?”

  在这样一个竞底的股市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怎么能起作用呢?他的方法实际上适用于一个竞优性的股市,发现有价值的竞优公司(如可口可乐),然后在合适的价位买下,长期持有,充分分享可口可乐公司竞优战略的成果。
  而在中国,首先股民们面对的是一个竞底股市,整个股市的存在,就是为了竞底;
  其次,股民面对众多大鳄如庄家、基金,以及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竞底;
  第三,中国基本没有竞优公司。在一个竞底的大环境下,即使凤毛麟角的公司能竞优,想竞优,也根本抵挡不住其它公司的“狼性”竞底,从而在中国蜕变成竞底公司。
  因此,想用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股市炒股赚钱,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其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向巴菲特学习,中国股民不如多学习索罗斯这个运作对冲基金的高手。索罗斯用的就是竞底战略,他最喜欢低买高卖的短线操作,成天研究的就是“这支股票、这种货币的底线在哪里?我能调动的所有资金,可以把它打到底线吗?如果能打到底线,该如何操作?”
  1997年7月,索罗斯通过一系列精密的策划,将泰国泰铢的底线击穿,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索罗斯一口气狂赚了数十亿美元。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中国的股市不允许卖空,因此索罗斯的方法,在中国也不那么好学。
  唉,可怜的中国股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天生被竞底的命。
  美国股票的平均持有时间超过两年,而中国的股票平均每年转手五次以上,在每个股民手里停留不超过两个月。
  中国面向外资的B股市盈率只有15倍,而面向国民的A股市盈率却高达60倍,如果以B股的市盈率为准,那么A股的行情至少被炒高了4倍。
  这当然不是中国股民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而是因为他们被竞底了。他们除了投资A股,还能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吗?

  这就像一个山村的水源被污染了,村民们虽然知道什么是洁净水,但他们除了喝被污染的水,又有什么办法呢?
  干脆不炒股了,把钱存在银行,那也不行,每年的通货膨胀那么高,存在银行的钱转眼就“毛”了。
  唉,一声叹息。

日期:2008-12-4 19:58:31

  案例:流汗经济:东南亚的竞底,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已过去了十一年,但其阴影依然像达摩克利特之剑,高悬在中国人的头上,因为中国2008年的经济形态,与当年的东南亚国势有着太多的相似。
  有些经济学者将1997年的东南亚危机,归结为称为金融危机,有些人认为是当事国的货币政策不当,也有人认为是金融大鳄索罗斯们捣的鬼。
  但货币究竟是什么?没有货币背后的商品作基础,所谓的货币,不过是一堆花花绿绿的废纸。
  金融又是什么?没有真实的产业经济作基础,所谓的金融,也不过是一串吃不得,喝不得,毫无意义的数字。
  经济学者们素来喜欢分析数字,如果数字及时、全面而且准确,这在大多数时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数字是从真实世界提炼出来的,提炼的方法和视角都带有目的性和主观性,因此数字到底和真实世界到底不同。这就如同科学家尽量不会根据画的青蛙支研究青蛙,因为画的青蛙经过了艺术提炼,可能并不真实。

  经济学家如果只埋头于研究数字,并不容易深入洞察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但绝大多数学院派的经济学家是只看报表和媒体的。
  很多经济学者分析东南亚危机,通常从1997年年初开始,至多也是从1992年泰国的货币政策变化开始,但要认清危机的真正原因,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东南亚经济发展的轨迹:
  二战之后,一道铁幕沿着东南亚、香港、台湾、西欧悄然落下,将世界划分为东西方两大阵营,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的的对峙和冷战。在西方阵营中,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人口密集,当时的生活水平低下,即底线较低。因此,美国和欧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这些地区转移,很快东亚各国创造出经济奇迹,GDP飞速增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