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20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国人由于长期的思想束缚,从小强化死记硬背,因此广泛地缺乏想像力,只有短期记忆力(中国人似乎从来不能从历史长河中吸取教训,中国人的精神从未突破儒教的束缚),因此没有高水准的创造性。中国以血汗工厂为主的世界制造业,扮演的正是为世界从事低附加值打工的角色。

  本书将在第四章“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中,以一章的篇幅,论证由于从古到今,中国人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正由于没有科学精神,所以中国人缺少改造自然,提升国民价值的有效手段(和产生工业革命的西方人相比),因此落后的生产力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竞底!
  中华民族以前是给皇帝打工,现在是给洋人打工。皇帝以前用鞭子、锁链、连坐法等奴役中国人,洋人现在用ISO标准、WTO框架、反倾销调查以及各种产业、政治标准(如人权大于主权、维持台海均势)来管理中国人。虽然形式变了,但实质没变,中国人还是被竞底者,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没有改变。
  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就是这个民族的DNA。生物学早已表明:DNA不改变,品种就不会改变,品种不改变,命运也不会改变。兔子生来就是被掠食者吃的,即使没有华南虎,也会被西北狼吃掉,这是兔子这个物种的既定命运。
  在可预见的将来,如果不升级中国民族的文明、战略和思维模式,中国人还将长期扮演这样的被竞底者角色。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在这一段,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似乎是:中国人很聪明勤劳,所以能成为优秀的打工仔;中国人缺乏大智慧,所以也就只能成为世界的打工仔。
  仰望天空,有时会发现天空是灰色甚至黑色的,所以很多人干脆不作仰望,只埋头过自己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地终其一生,不必作此痛苦的努力,正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鲁迅在《呐喊》自序就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对于这个问题,鲁迅自己回答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为了重新进入世界先进文明行列,中国人剪掉了辫子,放开了小脚,将文言改成了白话,改变过政体(民国、共和国),玩过各种经济形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但黑屋子打破了吗?没有!

  因为这间黑屋子,是无形中束缚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竞底!它从中国人的胎教时代起,就开始对中国人进行熏陶、感染了,中国成人生活在一个竞底角斗场,为了生计和成功,不得不磨练竞底功夫,一起到死,还惦记着重孙子能不能传宗接代。
  竞底,早已是一个深深沉淀在中国人头脑中的基因。
  如果不打破这个思维的“黑屋子”,提升民族的DNA,那么中华民族在世界社会的形象,虽然有时是对抗的、反叛的、抱怨的;有时是非主流的、想成为老大的;有时是低调的、内敛的;有时是负责任、合作的(如200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时的中国)。但在这些形容词后面,跟着的永远是“打工仔”这个定位。

日期:2008-11-25 19:35:41

  七、竞底之下,难有长久、真正的热情和快乐,因而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如果问中国企业家们对手下员工的印象,他们一定会普遍认为:中国员工的敬业精神不强,职业操守不够,因而执行能力不足,献身精神太差。在此,竞底者对被竞底者的定位,实在不高。
  无独有偶,中国当今的总理,对中国企业家们的印象,也希望“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并多达五次向社会高调推荐: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著《道德情操论》。显然在这里,竞底者对被竞底者的观感也非常不好。
  实际上,从古到今,竞底者没有对被竞底者有较高评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员工为何“敬业精神不强”?企业家为何缺少“道德”?
  还是从中国人的孩提时代说起。
  中国的孩子们花费最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巨大的作业压力和迅猛的“死知识”灌输速度,使他们根本无暇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也不可能在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也许有人会说,班级排在前10名之内的同学,还是有快乐的。这话虽然不错,但那些孩子得到的快乐,不是因为学习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的嘉奖、父母的表扬和其他同学的艳羡。
  如果没有了这些,孩子们爱学习,那才是真正的爱。中国的孩子,有吗?

  因此,在中国,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小学生学习很努力,中学生学习最拼命,大学生学习相当轻松,而在工作之后,中国人除了在职业方面接受不得不进行的考证学习和培训外,根本不再考虑学习之事,他们抓紧时间打麻将、看电视、玩游戏、打牌、搞婚外恋,疯狂地将青少年时期被竞底掉的娱乐,加倍补偿回来。
  (呵呵,不包括此刻读竞底战略的朋友,毕竟你们愿意不单纯为了功利,读点严肃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人小时候,被竞底式学习害得太苦了。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可怕的梦魇,意味着考试、压力、紧张、付出、排名,甚至挨打挨骂、跪搓衣板。现在终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谁还愿意把那沉重的枷锁,套在脖子上?
  正是竞底式的学习,造就了一个不爱学习的民族。

  正是在这样不爱学习的国度,两千多年前孔丘总结出来的儒教,才能在二千多年后依然横行无碍,直到21世纪,还会流行鼓吹“皇帝圣明”的二月河、阎崇年之类无聊文人。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但可叹的是:中国人在小学、中学、大学所学的,不过是些专供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且中国应试教育所传授的大多是死知识,极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随便举个例子:如果大学生经过努力学习,可以将流体力学考100分,但真的要将流体力学活用到潜艇外形的设计中,最重要的还是靠大学毕业后,不懈的专业学习和钻研,因为“学习是成功适应变化的唯一途径”。
  但中国人工作后却不爱学习,自然难以成功适应变化。因此,在和善于学习、真正热爱学习的西方人较量时,只能依靠竞底式的苦干,同时忍受底线式的待遇。

  要想获得非凡的感知与洞察力,必须具备开放性。开放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但这一点对于竞底者非常困难,因为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不爱学习。
  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类似,中国的员工们也不会享受工作过程。他们之所以要工作,不论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绝大程度上是受物质收益的驱动。
  为此,他们不得不甘愿承受体力、精神的巨大压力和时间的大量透支。
  为什么中国员工难以享受工作呢?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难以享受他们的事业?
  在此我们只分析员工的情况,企业家的情况涉及和谐,大家照员工情况类推即可。

  一、工作量方面的因素:所谓的“享受”,只有在保留一定备用资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如果员工常常被迫付出100%的身心资源,那么他只有心力交瘁,而不会身心愉快。竞底企业往往倾向于要求员工多付出,或让员工彼此竞底。这样他们不仅要付出100%,甚至付出130%,最好多多益善。如此一来,员工如鞭打快牛,何以能享受工作呢?

  其实,中国企业家很清楚其中国员工的底线式生存状态,因而他们大多努力为自己的后代多聚敛财富,以便使子孙远离被竞底的困境,不去做别人的员工。能安排好子女,也是中国企业家们互相攀比的一个内容。谁“出了事”,没有事先安排好子女,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因此,可以理解,华人富豪的财富再多,也绝不可能出现象比尔盖茨那样的“裸捐”,即把自己所有的财富捐出来,因为那样他们的子女将沦落到被人竞底的窘境,他们会被脊梁骨。
  二、工作性质方面的因素:竞底企业的工作由于没有创造性,通常枯燥乏味,很快就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这当然不能谈什么享受。
  既然不能享受,那就只能鼓励大家忍受。如企业界就津津乐道于任正非对研发人员的号召,“板凳要坐十年冷”。但十年板凳坐了之后,有什么激动人心的结果吗?这种结果有什么机制上的保障吗?对这一点,任正非之类的竞底者是不会,也不可能给予承诺的。
  那么,员工就只能凭一种“愚公移山”的傻劲,去坐“冷板凳”。他们这些活生生的聪明人,该怎么去享受这种“坐法”呢?任正非喊了几句大而空的口号后,没有再指导下去,他也不可能再详细具体地指导,否则竞底战略就“穿梆”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