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15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科学技术为例,不同的深度体现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工艺、产品,中国人的研究深度极少到达基础科学层面,而较多的集中在技术、工艺上。但即使在这种浅层次上,中国人仍然比不上日本人甚至韩国。因此,其产品的可靠性总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只好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
  为什么竞底达不到较高的思想深度呢?
  首先,因为竞底者相当浮躁。竞底追求的是快速的显效,打价格战显然比埋头改进技术提高可靠性要快得多,搞技术当然比基础研究更容易见成效,搞演奏也要比搞真正有水平的创作更容易看到成果。
  二是竞底永远拣容易的路走。心理学有一个“最小省力原则”,竞底就是采用这个原则指导自己的思想。
  对这种思想,爱因斯坦说:“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竞底的本质就是“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如果他们“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马上会绕着走。这一点很有代表性的是华为,任正非在做超前技术研究吃了点苦头后,立刻下令华为经后不能搞超前研究,只能跟着市场的脚步亦步亦趋,争取尽早比别人更聪明地发现“最薄的地方”,然后在那里“打粮食”。

  孔丘说“劳心者治人”,这句竞底意味很浓的话在当代也是正确的,能够面对最困难、最深层的思维问题,而不退却、避让,积极加以解决,这种人就是最高的“劳心者”。
  因此,中国人如果不积极进行基础研究,不解决深层的战略问题,一句话,不改变竞底,那么思维不可能达到较深的层次,在人类社会中,也难以改变“治于人”的角色。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对思维深度的一个定性衡量,中国这个十三亿人口、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从来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也公平、公正、公开地印证了这个民族缺少深层次的思维。
  同样,中国企业不能产生真正的世界级品牌,也是由于竞底使中国人的思维深度太肤浅。
  中国的南方人相对勤劳,他们对西北的贫穷和懒散,有一个评论是西北人“能熬苦,不能吃苦”,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忍耐贫困、艰难的生活状态,但却不能咬着牙拼命努力去改善这种生活状态。

  其实相对那些竞优的民族,竞底的中国人何尝不是“能熬苦不能吃苦”?当他们遇到较深层次的问题是,不是迎头去解决它,而是用较浅层次、直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一个没有学过乘法口诀的小学生,在遇到十五个二十相加时,他不会用十五乘二十等于三百,而是真的将十五个二十逐个相加。这样他虽然回避了乘法这个较深层的问题,但却被无穷无尽的加法累得筋疲力尽。

  中国人的“穷忙”“勤劳而不富裕”“能熬苦却不能吃苦”的根本原因就是竞底。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日期:2008-11-20 20:00:38

  从荔园小学的管理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郭台铭“血尿哲学”,和任正非“拧毛巾哲学”在发生作用。
  中国社会的竞底,是一条闭合的“竞底链”,谁都被拴在这根无处不在的链条上,总理也要被“忧国忧民”竞底。
  正因为中国人的竞底,是从胎教就开始感染、强化的,因此郭台铭、任正非、柳传志、李志强(包括本书的作者与读者)的血管里,都流淌着竞底的血液。也正因为中国人习惯于竞底,竞底战略用在他们身上,也才会屡试不爽,受到的反弹最小,收到的效果最佳。
  竞底,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国民性所造成的。
  也正因为这是国民性的问题,所以一个看似极其简单易行,最应该能够办成的小学生减负问题,即使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之下,也会越减越负。

  案例:CCTV不敌凤凰卫视的原因之一:中国电视传媒的竞底
  电视在当代已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中国人每日的第四餐。
  竞底思维也同样深入中国的电视业,其特征就是末位淘汰制和制片人制。
  在对广告收入和收视率的片面追求下,电视台的编导制片们全力迎合市场趣味,为什么各电视台会大播特播观念落后的皇帝戏、清官戏——只因老百姓爱看。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百家讲坛》,里面的内容大多数是封建色彩的权谋势术和古代达官贵人的发家史、秘史,当有人问:为什么在节目中不介绍像爱因斯坦、培根、卡耐基这些相对现代、正面的人物和思想,电视台答之以:中国老百姓不熟悉他们,讲他们的故事会影响收视率。

  这种竞底的结果是,中国电视业的整体节目水准没有提高,尤其是电视剧的质量明显下降,无聊的节目急速增多,新闻频道节目在整体上较之香港和境外显得反应迟缓。
  尽管央视的设备是世界最好的,人员素质也是一流的,但却拿不出世界一流的节目,以致在布什和普京的眼里,庞大的央视比不过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电视台——凤凰卫视。
  案例:广州市长下令:2010年区长都要游自己辖区的河涌
  广州一直非常重视治水工作,但水质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建了排污管网,但很多污水却没有排进来,像西朗的污水处理厂,每天的处理能力是20万吨,可现在却吃不饱。
  因为处理污水要花钱,而将污水直排则省钱省力,至于环境的破坏,由于没有列入对官员们的硬性考核,尤其没有所谓的“一票否决制”,因此官员们治污问题三心二意。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广州市长祭出了竞底法宝,在2008年11月12日召开的“全面加快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工作会议“上,广州市长表示“到2010年7月,你们这些书记区长要在辖区内选一条河涌游泳,可不能选最好的那条。”
  此招一出,显示了市长的决心,首先媒体普遍叫好,而区长们也纷纷附和(不管是否仅仅是表面的)。估计到2010年,广州河流的水质会有较大改善(至少是表面上)。

  但在政府行政上,竞底的方法不能长期、大面积使用。如果什么都玩“一票否决制”,或让官员们在牛奶不行时,出来喝牛奶;鸡蛋不行时,上电视吃鸡蛋,那官员不仅要疲于奔命累死,政府的公信力也变成了儿戏。
  政府最终应该如何搞好,还得靠民主选举,让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发挥作用,不好的官员就选下去,贪脏枉法的就象陈水扁一样“进去”,那样中国才会有希望。
  案例:从苹果、微软的双赢,看华为打击港湾
  众所周知,美国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一直是竞争对手,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为争夺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控制权,曾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90年代中期,微软明显占据了领先优势,占领了约90%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
  很多人都等着二家的竞争以苹果的寿终正寝而闭幕,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1997年微软向苹果投资15亿美元,把苹果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2001。
  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他们的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面对对手,明智的比尔.盖茨选择的方式是:站到对手的身边去,把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
  华为的李一男是个技术高手,曾是任正非的“得意门生”,他脱离华为去北京创办港湾后,成为任正非的对手。任正非对港湾,绝没有微软对苹果的竞优作风,而是完全的竞底,不惜零利润、不惜送设备,也要把订单从港湾手里抢过来,一定要置港湾于死地。
  任正非很残酷无情吗?心怀这种疑惑的人一定有点“娘娘腔”,因为竞底者心里只有利害,极少悲悯。因为在一个竞底社会,作为一个竞底企业的老板,不实行这样的竞底战略,那么最后被竞底的,一定是华为,是任正非自己,他不得不对港湾先下手为强了。
  最终,任正非竞底成功,港湾被华为呑掉,李一男这头猛虎被紧紧缚住。
  案例:深圳乞丐们不断升级换代的竞底方法

  任何社会都存在乞丐,既有临时的,也有以此为职业的。乞丐通常是靠他人的恻隐之心而获得生存机会的。
  深圳的乞丐大多具有职业特点,他们把乞讨当成一门生意来经营,乞丐们在深圳辛勤地乞讨,然后在家乡建起楼房的故事屡屡见诸于报端。
  在这些不利于乞丐行业的消息熏陶下,深圳市民们逐渐收起了他们的同情心,乞丐生意日趋艰难。乞丐团伙开始各出奇招,有携带租来的婴儿沿街乞讨的;有将残疾人搬运到街上坐讨的;有胁迫儿童尾随男女高价强卖鲜花的;也有写告地状文雅地寻求帮助的,而其中最富竞底色彩的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