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11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任正非早年十分艰辛,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和肉体上的磨砺相当,部队里扭曲人性的洗脑,更是让任正非经历了精神上的无比痛苦(但他很坚忍,终于熬出头了)。从部队出来后,在深圳经商被骗,40多岁被迫失业,屡遇困境。正是这些常人未曾遭遇的逆境,培养了任正非超常的竞底精神(在第五章将详述竞底精神在竞底战略中的重要性),当他找到通信制造业这个竞底方向后,终于激情迸发,全力要对跨国公司竞底,争做世界通信制造前三名。

  华为拥有竞底组织最典型的特点:采用鲜明的色彩做标记(红色),喜欢动员口号,热爱雄浑激昂的歌曲,拥有堪称一流的洗脑文化,频繁地进行运动(如2007万人大辞职)。作为华为的标志性人物,任正非也常常直抒胸臆,自豪地放言“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地狱”、“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确实充满了痛苦”,以及他广为人知的“狼性文化”、“压强原则”、“拧毛巾”等等。

  华为的竞底事例也让人惊心动魄。1992年任正非在巨龙、中兴之后,不惜借30%年息的高利贷,斥巨资研发万门程控。在五楼的研发动员会上,任正非悲壮地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一个有头脑、有一定财富的中国人,主动选择这样一条决绝的道路,极为少见。即使在成功后,华为的六势头依然不减当年,2008年,华为在中国电信CDMA网络百亿招标中,报价竟低至6.9亿元,再次让世人为其“狼性”大跌眼镜。

  华为的竞底在中国无人可比,自然在世界也无人可比,它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在此不作赘述)。同样,竞底给华为带来的恶果,也常常被公众放在聚光灯下研究:
  首先是华为频发的横死事件,由于华为内部激烈竞底,时有年轻人被打到底线(横死,包括自杀和猝死)。这将在后文专门阐述;
  其次是全行业的利润微薄,任正非常常感慨:高科技象罗卜、白菜一样没钱赚,这就是竞底之祸,而始作俑者却是华为自身;
  三是华为18年来没有原创产品发明,因为竞底战略强调决策专制、思想统一,本质上不支持思想开放,自然很难产生有价值的原创思想和产品。(一个辉煌的失败案例是:前苏联第一个将太空人送上天,但最终还是崩溃了,因为他们当时是在牺牲黄油面包地竞底,成功不可持续。)
  竞底能让华为在通信制造业领袖群伦吗?当然不能,因为领袖型的企业是靠竞优造成的,如IBM、微软、安利等等,我们将在第七章加以说明。
  华为未来的道路在哪里?我们将在第七章探讨。但可以简单地说,如果华为没有成功地从竞底转为竞优,总有一天,人们会对着一个华丽的庞大废墟感叹道:华为“成也竞底,败也竞底”。

日期:2008-11-17 20:00:46

  欢迎关注,感到通过连载让读者了解本书全貌,实在勉为其难,因此将在《商界评论》发表的文章先行登出,使大家对竞底战略稍有全面了解,再决定是否跟读:
  竞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到现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活着干,死了算”、“没有任何借口”等,无一不浸透着竞底精神。竞底如同魔法 ,它使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但也如同一道咒语,使中国企业沉迷于低层次的发展,缺乏转型的动力。
  .  竞底的魔咒
  .    文/孙力,深圳天赛公司董事总经理
  底线通常是指篮球、足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当球一出底线,就意味着一方失败,另一方取得发球权。

  竞底就是不断向底线靠拢的过程,犹如一个人不断向悬崖迈进,而当他跨越悬崖的顶点,不可控制地下坠,那个顶点就是底线。
  竞底是相对“竞优”而提出来的。
  以提升人的价值为手段,从而长久地提高竞争力的方式,我们称之为“竞优”。农业革命提高了人的耕种效率,使人类获得温饱;工业革命以机械取代人力,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信息革命以数据取代纸张,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这些方式或手段,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一个人作为人的价值,因此,它们都是竞优。

  相反,以打压人的价值为手段,从而获得暂时的竞争力提升的方式,我们称之为“竞底”。不顾疲劳,“头悬梁、锥刺股”式地应付考试;不顾矿工生命安全的黑煤窑采掘方式;牺牲环境的过度砍伐、放牧……这些活动在短时间内,能达到某些人为设定的指标,但却往往损害了较长久或较多的价值,这就是竞底。
  简单地说,竞底是打到底线,把人变成非人,竞优是让人的所有价值得以彰显。
  华为总裁任正非极力倡导的狼性精神,实际上就是竞底精神:高贵的人性向狼性底线退化。任正非最著名的口号“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地狱”,则显而易见地充满了竞底色彩:地狱是人类可以想象的终极底线。
  靠竞底崛起的中国制造
  既然竞底是如此残酷,为何中国的企业却乐此不疲呢?因为竞底有多方面的好处:
  一、竞底带来的风险更容易控制
  老板们要求打工妹们加班,巧立名目克扣他们的工资,他为此承担的风险,比为市场开发一款新的产品要好控制得多:如果加班时间过长,克扣工资过多,打工妹们会威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那么按照中国人的处事方式,老板完全可以通过协商从底线适当往回撤退,从而平复打工妹们的不满情绪,但如果一款新产品不受市场欢迎,那他根本找不到有效的对象进行协商。

  二、竞底战略投入的资源最节省
  克扣工人工资和延长加班时间,以较差的原器件代替优质的原器件,只不过是很多加工厂的两项政策,其本身并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因此竞底战略往往成为中国老板遇到困难时,第一个跃入脑海的最自然、最经济的竞争手段。
  中国不乏靠竞底战略成功的著名企业,如“股神”巴菲特看好并投资的深圳比亚迪就是一个典范。比亚迪的起步始于日本宣布本土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老板王传福在成立比亚迪时,缺少资金,没有厂房,没有设备,但王传福看到日本人生产电池,全部用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效率很高,但很昂贵。因此他通过重新分解电池生产的工序,尽量用打工妹的血肉之躯,代替昂贵的自动化设备。由于中国的打工妹们成本极其低廉,因此,比亚迪用落后方式生产出来的电池,居然有很强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刚一投产,就获得了日本三洋的订单。沿着这条竞底道路,比亚迪连续三年获得100%的增长。

  三、竞底能够快速、明显地增加竞争优势。
  由于中国是个竞底社会,市场对低价格有超乎寻常的热爱,俗话说“没有两块钱买不走的品牌忠诚”,而竞底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可以直接转化为市场价格的竞争力。它比增加产品功能、改善品质所带来的隐性竞争优势,能对市场造成更明显的冲击力。也比研发原创产品,能更快收到成本减少的效果。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靠的主要是善打、敢打价格战。而不断地突破低价的“底线”,也是竞底战略的一个成功应用。

  四、中国人非常习惯被竞底
  比起其他国家的国民,中国人有以下适于竞底战略的优异秉性:
  首先是等级观念强,下级对上级服从恭敬(至少在表面上),缺少平等意识;
  其次是特别能吃苦耐劳,因此可以承受西方人难以忍受的底线状态;
  第三是有足够的智力,否则三鹿想不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之类的竞底怪招。
  这三种秉性,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被竞底者所必需的特性。正是由于这种资源禀赋,中国才能用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比较优势,成功夺得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因为这种加工中心正需要:足够低的成本、足够强的执行能力、足够快的学习能力、足够弱的原创意识。因为竞底的人们能够忍受更为恶劣的生存状态,他们将从生存条件良好的人手里夺过工作机会,将他们逐出劳动力市场。

  竞底的支撑要素
  底线必须真实,一旦打破就会面临惩罚
  底线可以说就是一种规则。底线必须真实,它确实表明的是“悬崖的边缘”状态,只有真实的底线,人们才愿意花费资源去维持,而只有得到维持的底线才具有权威性,否则只能称为虚假的底线。
  比如乳品中的三聚氰胺就是因为突破了人的生理底线。
  中国的乳制品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往鲜奶中掺水,为了掩饰稀释后的鲜奶中蛋白质含量太低的事实,他们就添加三聚氰胺以便蒙混过关。当然,在添加三聚氰胺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他们在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出口的乳制品中都没有添加。而且,他们觉得添加少一点应该不会出事,因此在每公斤奶粉中,蒙牛添加了28.6毫克,伊利添加了12毫克,光明每公斤含98.6毫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