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4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先岔开声明一点我的价值观:本书中将中国人与犹太人进行相比,如果犹太人强,估计读者一般没有多少情绪反应;但如果以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而日本人强,由于历史的原因,也许部分读者会有一些情绪。我的外祖父因日本鬼子的入侵而罹难,在血债偿还之前,读者们请相信我决不会无谓地说日本人的好话,但如果出于论述的需要,对日本人强而中国人弱的某些事实,作为受过科学训练的理性人,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列举出来,希望读者予以理解。

  1945年,日本彻底战败,战争破坏加上战后拆卸重型设备赔偿受害国等等,日本基本上赤地千里,女人靠向美国大兵卖淫为全家谋生,很多大人、孩子冒险围着美国军舰,希望从军舰排泄出来的垃圾中,找到一点有热量的食物充饥。
  这时日本人很可怜,也很活该。
  在经历了艰难的战后重建,日本从50年代至80年代,实现了30多年经济腾飞。1965年,世界前五大半导体生产商依次为:
  德州仪器、仙童、西格尼蒂克斯、威斯汀豪斯和摩托罗拉;
  1987年,这一排名变为:
  NEC、东芝、日立、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

  日本人的工资水平一跃而超过美国,而到1988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IC生产国。
  同时,日本还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0.28)、劳资关系最和谐的国家。
  有些人也许会强调,日本在冷战期间受益于美国的扶持,而且人口比中国少。但韩国、台湾同样受益于冷战,而人口更少,却并没有日本的辉煌。
  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本确实有些扶持,但IC产业从来是美国的支柱产业,它绝不会在这个产业上,扶持昔日穷凶极恶的对手,超过自己。
  中国的管理者喜欢说“懒惰者找借口,实干者找差距”,我们不能在这里为自己找借口!

  再比较中国的情况:
  邓小平发动的中国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尽管经过“十年浩劫”,但不会有人否认: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远远好于1945年的日本。据中国统计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8.5%不相上下。

  中国人生产了美国低档消费品的30%。但2007年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名显示:
  美国 37,610美元 排第5位
  日本34,510美元 排第6位
  中国1,100美元  排109位
  在三十年经济腾飞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仅为美国人的2.9%!(在此,我们没必要用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来为自己找心理平衡。只要比较中美二国的工资与房价,就可以知道中国经济学者自豪的“购买力平价”是一种忽悠。)

  这是一种什么质量的经济腾飞啊?!
  如果有人不认可这个数据,那么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数据,也提供了相应的佐证:
  “2003-2006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逐年稳步提高。继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突破了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居世界的位次也由132位上升到129位。”(数据来自网站,此处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显然是笔误,因为2006年的中国人均GDP是2017.6美元,中国设想到2020年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2007年曾乐观估计,这个目标也许到2010年可能实现,但从2008年的形势看,这种乐观目标是不现实的。在此仅采信该数据中的“居世界的位次也由132位上升到129位”)

  假设这个数据不含水份的话,4年提升了3位!这还是在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大好的年景!
  如果按这样的速度,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要再提升100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至少需要200年的光阴,因为靠竞底提升经济的速度,将越来越慢。从2006至2008,不过短短的二年时间,中国的经济形势就急剧恶化,沿海地区大批工厂倒闭关门,单是香港的国企就巨亏上千亿。众多昔日信心十足的企业家,面对成本上升,出口放缓,内需不振,均无计可施。

  为什么会这样?竞底战略将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中国式的竞底,已经没有多少竞底空间了。
  靠中国人传统的竞底战略,200年提升100名的估计,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如果继续我们的战略,中国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吗?那显然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不靠竞底战略,中国人还能有更好的战略吗?
  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存战略,正是拷问中国人智慧的大问题,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吗?
  难说,本书将很心酸地证明:至少从以往五千年的历史中,极少看到这种智慧!至少在中华传统文明中,极难产生出这种智慧。希望当今或后世的中国人,能用行动而非仅仅口号式的语言,将我的论证彻底推翻。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这有赖于中国人今后的表现。

日期:2008-11-11 8:14:21

  为什么说中国人在竞底呢?和打工妹的收入18年没有实际增长相比,让我们看看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
  2008年3月8日,财政部发言人自豪地公布: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增长32%,而同期GDP只增长11.4%。
  人们不禁又提出了长期萦绕在心头的疑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偏高?
  1994年,中国GDP近5万亿,财政收入5000亿,财政收入占GDP10%;
  2007年,中国GDP24.6万亿,财政收入5.13万亿,占GDP近21%,比2006年剧增1.2万亿。这些收费中,不包括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还有一些无法统计的不合理的乱收费。
  对于民间的质疑,财政部发言人坚定地认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如果对GDP是否有水份,谁也说不清。但任何人都可以保证,财政收入是每一分每一厘都收到国库里的,那显然是个真实的指标。
  在本书第七章中,我们刨去外资企业在中国GDP中的份额,以及他们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仅在2007年,中国人承担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不含乱收费)就超过36%,其中绝大多数由民营企业承担。
  中国什么行业每年的利润能平均增长36%以上?读者诸君能给我举个例子出来吗?哪怕一个!
  算了,不为难大家了。
  即使房地产业的毛利很高,成为人人喊打的暴利行业,但真的要王石每年把万科的利润增长率提高到36%(注意是利润增长率,而不是利润率!),恐怕比让他不带氧气爬珠穆朗玛峰还难。
  什么叫杀鸡取卵?这就是杀鸡取卵!
  杀鸡取卵是什么?杀鸡取卵就是竭泽而渔,就是竞底。
  在外部环境的剧烈竞底下,中国民营企业能够苟延残喘,实属不易。

  更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如此高的财政收入增长下,中国人并不满意他们所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教育、治安等等所有的公共服务,纳税人的钱花到哪去了?!他们的钱花得有效率吗?!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前面谈到日本在30年腾飞之后,非常关键的半导体产业超过了美国,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产业状况。据调查,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如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
  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厂商,已由外商控股;

  汽车行业90%的销售额,来自外国品牌;
  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
  ……
  只要假以时日,外资将按部就班地把中国所有值得一提的行业(甚至黄豆),统统收入囊中。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人的技术低下、资金薄弱、管理简陋等确实是问题,但华为不也是中国人干的?属于高科技的通信制造业不也没被外资占领?实际上,这种局面的形成,中国管理者对民营企业竞底式的歧视政策,是最大的原因所在:

  首先,国有企业霸占着产业上游的原料如石化、钢铁等部门,又垄断着金融、电力、通信、铁路等关键行业,昔日上海滩“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现在这些赚钱的行业则是“民企与狗,不得入内”。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愚蠢决策,活活地糟蹋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良机,因此真正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只能或苟延残喘,或官商勾结,难以真正地强大;

  其次,政府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昔日慈禧“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今日则是对外资的实际税赋为10%至13%,而内资则为22%至24%。这样的税收政策,加上外资在买地、贷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转化为外资的竞底实力,使民企更容易遭到外资的不平等竞底。
  最后,自己的国企、民企都玩不好了,只好拚命靠外企,用竞底式的政策吸引外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