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第30节作者:
生于0715 白酒消费的趋势,反映出中国向生产导向型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为2007年的43.42%,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率,却从1995年最低时的17.39%上升到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个百分点。 2009年12月3日,商务部官员表示,预计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另据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将达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
那么,什么是生产导向型经济呢? 我们可以把它用一个更通俗的方式描述出来,就是:既得利益型经济。 而需求导向型经济,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描述:未来价值创造型经济。 那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用白酒的消费动机来做个分析:
为什么人们喝高档白酒呢? 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为了拉关系。 个人感觉,其实现在大家自己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像马歇尔说的消费升级的问题。 喝茶的人好像也多了不少,我就是最近两年喝茶很多,而且基本上喝铁观音。(哈哈,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一斤茶,我给你做广告了!)就是喝酒,一般也喝啤酒。而且,如果我们自己在家喝白酒的话,必然要喝价廉物美的酒。 那么,高档白酒的消费去了哪里? 必然是跟别人一起喝酒消耗掉的。 那么,为什么喝,一个很自然的普遍现象: 拉关系。 这个好像大家都同意。 那么,我们就有了以下的推导。
我们跟什么人拉关系? 很简单:有权有势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在家宅了几年了,很少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请我吃饭的。 为什么? 因为大家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成本收益。 比如说,请我吃饭的话,除了听我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讲一些大道理,进行一些似乎毫无道理的末世预言,跟大家赚钱的想法背道而驰。说实话,每个人都想找到门道赚钱,谁会喜欢我说他们要赔钱的话呢? 所以,大家连跟我呆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那么就更不可能拿出成千上万一瓶的酒来招待我。 那么,人们就会拿上名酒,去宴请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的人。 现在,一顿饭两三个人吃上万是很正常的,另外还要加上差不多价格的酒。 为什么花上万元吃饭呢? 花上万元喝酒呢? 肯定是人们相信,花了两三万之后,能够给他们带来远远超过两三万价值的利益回报。 赔钱的买卖傻子才会做。 那么,请什么人能够吃一顿饭就能带来了远远超过两三万元的回报呢? 请有权优势的人。
那么,为什么这几年白酒消费迅猛增加呢? 其实也很简单,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呢? 市场上的钱越来越难赚。 其实,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过程,能够在市场上活下来的老板们,都是有自己的能耐的。 有能耐的人们,谁愿意低声下气,花上钱,给人陪上笑脸,听别人轻蔑地对自己说话呢? 其实钱还是其次,关键是心理受不了。 但凡市场上有能力、有机会的话,有能耐的人不会去请人花几万去吃饭的。 因为,那是自己的利润,一个员工一年的收入,结果一顿饭就报销了。 但是,势比人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普通的市场一直在萎缩,而商家越来越多,也就是狼越来越多,肉越来越少,再加上没有好的制度规范,结果是大家共同走向衰亡。 那么,不是几乎是无路可走的老板们,只能去从越来越大的权力经济中,讨口饭吃了。 而要讨饭吃,就得请人吃饭,而且是钟鼎玉食。
再做个对比,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高度酒消费就少得多呢? 我们知道,其实人都是有高度酒消费倾向的,尤其是压力大的人。 比如说,矿工收工,出租车司机下班,往往都需要通过喝酒来舒缓神经。 同样,企业经理、股票经纪人、律师等等各种行业和职业,也在面对巨大的压力,也经常需要喝一些酒。 但是,在以知识为主导的行业中,人们都非常清楚,喝酒必须少量。 因为,人们需要时刻保持非常敏锐的神经,而酒则是麻丨醉丨人们神经的物品,如果碰到突发事件,酒是要误事的,有时候甚至能够毁掉人们的职业生涯。 国外不少职业很好、收入很高的人,就是因为酒后驾车出了事,一辈子就完了。 因为,不仅仅是坐牢几年的问题,还有失去人们的信任问题,还有自己的内在自责问题。因此,人们会通过其它方式舒缓神经,比如说喝茶(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两斤茶,我又给你做广告了!)、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锻炼、读书、思考、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等等。 而在这些高等级消费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在天才与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然后创造力逐渐培养出来。
说到这里,还得谈谈什么是创造力。 在我个人看来,社会经济中的创造力就是颠覆既得利益群体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 比如说,美国的汽车业很强大,看上去难以战胜。 GM曾经说过,有利于GM的,就有利于美国。 多厉害,当个GM的老板,感觉比当美国总统都牛。 但是,GM这么强大,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战败国的汽车生产商就怕了吗?现在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那么,德日两国的汽车厂家是怎么瓜分GM的? 创造力! 再罗嗦一句,说日本人靠模仿起家的人,都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或者故意这么说。 看看丰田的第一桶金,就是依靠卖发明专利,而这个发明的文化传统在后来被继承了下来。 德国人的核心是通过技术的创造力,日本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和管理的创造力,开始蚕食美国市场,后来侵占美国市场,再到后来鲸吞美国市场。
那么,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在最初规模很小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后来打垮了强大的GM? 说白了,靠美国人民,也就是美国消费者。 德日两国的汽车洞察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引领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消费者愿意买他们的汽车。 不论美国汽车制造商多么大声地呼吁要买“爱国车”,那都没有用。 消费者不是傻瓜,不会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去买垃圾的。 除非美国汽车商做出根本的改变,做出更好的汽车,才能够赢回消费者。 但是,美国汽车生产商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在那里顽固不化,继续着过去的生产为导向的企业运作系统。 这样的系统必然失去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人们都说以心换心。 你不去关心他人,他人也必然不会关心你。 所以,很多开始还支持“美国货”的美国消费者,到后来也对美国车失望了,纷纷转向德日两国的汽车,这就是“人心向背”。 于是在1990年代初,有一位知名的美国政治家哀叹,苏联解体了,胜利的却是德国和日本。想想也有意思,二战的战败国到1990年代初,眼看着就成了经济战胜国,而美苏成了经济战败国。
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 德鲁克早就预见到美国社会的变革,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美国后来的创新思想拉开序幕。 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并且指出日本经济因为缺乏战略创新,正在走向没落。 同时,复杂战略成为社会的新思潮,开始渗透到国家和企业发展思想当中。 而破坏性创新(Destructive Creation)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hristensen教授提出,成为经济学范畴的战略思想。 破坏性创新指的是,通过推出一种新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其产品往往比主流市场已定型产品的性能要差,一般比较便宜、更加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些都是新用户喜欢的特性,所以全新的市场能够开拓出来,此类创新对已经形成市场份额的在位企业具有破坏性,因而称之为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的起源,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进行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的研究。 美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发展,反映了“破坏性创新”思想,更掀起了人们对熊彼得开创创新经济学的学习研究热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