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月》
第11节

作者: 杜大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德佑二年,元军攻破临安,恭帝被俘,北押大都。
  在城破前夜,谢太后命驸马都尉李镇、国舅亮节、殿前司江万载,以及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率领殿前忠卫护送杨淑妃和两个度宗血脉趁乱出城。
  随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于福州拥立只有十岁的赵昰为帝,改元景炎,从而有了史书中的南宋流亡朝廷。

  但是,谁也没想到,只两年不到的光景,端宗在逃亡途中意外落海。虽被江万载不顾七十岁高龄奋力救起,但惊吓生疾,不到一个月就撒手西去了。
  这场意外,不但断送了赵昰的性命,还把大宋最后的一位主心骨搭了进去,老臣江万载永远留在了怒涛之中。
  于是,当时还不到七岁的赵昺又被推上了帝位,成为残宋最后的皇权象征。
  其实,这孩子挺可怜的。生不逢时,小小年纪还不知何为家仇国恨就被推到前台。要是没有赵维,又得被陆秀夫推到海里。
  此时,赵昺正襟危坐,置于中军大帐。下首的张世杰、陆秀夫、苏刘义等文武朝臣,正与身后纱幔遮蔽的杨太后商议军务。
  赵昺表面上一副认真听、认真学的态度,龙袍大袖里的两只小手儿却是绞在一处,没那么安分了。

  “真无聊!”赵昺小声嘟囔,“也不知娘娘何时让朕去找皇叔。”
  正抱怨着,有内侍来报,成王赵与珞求见。
  议政文武皆是一愣,赵昺却乐了。不等身后的杨太后出声,已经自己做起主来。
  “快宣!”
  弄得陆秀夫脸色一白,却是不自觉地倒退回班。
  好吧,陆相公千古忠义,为人坦荡,但是此时此刻最不想见到的,可能就是那对父子了。
  实在是,陆君实没脸见啊!

  当时的情况是:他要抱着赵昺跳海一了百了,结果那混蛋宁王高光了一回,竟率众突围了。
  而且更丢人的是,陆相公还让赵维一脚蹬海里去了。
  陆秀夫可谓是颜面尽失,哪有脸见人家父子?
  而且,帐中正在议论之事,恰好也与那父子有关,这让陆相公更加的心虚。
  倒是张世杰,铁铮铮的汉子此时也面有愧色,黯然退班,却是有些让人琢磨不透。
  不多时,赵与珞昂首入帐,与官家、太后请安。
  杨太后自不会责怪他未能及时见驾,反而柔声道:“宁王伤势可有好转?哀家甚忧之。”
  赵与珞一拜,“劳太后牵挂,臣父子甚愧!小儿刚刚醒转,请太后放心。”

  “皇叔醒了!?”
  高位上的赵昺一听,跳了起来,一脸希冀地转头看向杨太后,“请娘娘恩准,朕想去探望皇叔。”
  杨太后在纱幔后一皱眉,瞪了赵昺一眼,生生把熊孩子瞪了回去。
  这才对赵与珞道:“皇叔折煞哀家了,宁王无碍才是先祖垂怜。”
  “君臣有道,臣不敢冒认。”
  “皇叔为国为民,自是当得。”
  “臣不敢当。”
  “当得。”

  “不敢当!”
  好吧,这父子俩一个文人掌兵,一个混蛋王八蛋,别的本事没有,就占个辈份够大。
  论起来,赵维是赵昺的皇叔,杨太后又得管赵与珞叫一声皇叔。
  一家人论资排辈在这客气上了,下首的陆秀夫等人看不下去了。心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论这么清楚做甚?

  陆相公本来不想出声,可是见此情形,却是不出声不行了。
  “既然......”高声震场,“既然宁王已无大碍,那就...那就暂且不论,且由太慰说一说琼州防务吧!”
  赵与珞一皱眉头,心中立时不快。
  什么叫暂且不论?自己那儿子确实混蛋了点,但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总要有个说法吧?

  别的不说,起码要为赵维正名,止住百姓之间的风言才是。
  况且,琼州一直是赵与珞苦心经营,就算介绍防务,也当是赵与珞先开口,怎么一下就跳到张世杰那里去了?
  正当赵与珞眉头紧皱,不明就里之时,却是杨太后说了句公道话。
  “陆相、张太尉且先等等,本宫想先将宁王之事给出一个说法。”
  赵与珞一听登时松了口气,还是太后明事理,向着自家人啊!
  其实,赵与珞也不是没有眼色,更不是非争这个功劳,实在是自己那混蛋儿确实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瞎猫乱撞立下功劳,他这个当爹的不给争,又让谁来争呢?
  向杨太后深施一礼,“太后有心了!非常之时,老臣也不扭捏,还请太后早降懿旨,为小儿正名,以定三军!”
  连谦虚都省了。

  “这......”倒是弄的杨太后面色怪异。
  踌躇良久,自幔帐之后走了出来,行至赵与珞身前,竟奉上大礼。
  “先与成王请罪了!哀家的意思是......”
  赵与珞被杨太后一番动作弄的云里雾里,“是什么?”

  “哀家的意思是,将崖山之功落于璐王名下,以振三军士气。”
  “什么!?”
  赵与珞眉眼骤然一缩,“璐王!?这...这明明是小儿之功,万民皆见,怎么就...就成了璐王?皇嫂,这是为何啊?”
  “唉!”
  杨太后脸色难看的一叹,抬头看了张世杰和陆秀夫一眼。

  “想必成王已经听到一些风声,虽有军民看到是宁王率众突围出去,可宁王......
  宁王多行不义,风评甚恶,多数军民皆不信是宁王救国危难,以致三军动摇,民声甚沸。
  这样的情行,就算官家诏御表功,也很难平息民议,博取万民之信。甚至对三军士气大为不利,所以......”
  话说到这个份上,杨太后也不用再把话挑明了。

  说白了,就是赵维名声太坏,说是他救了崖山,大伙都不信。不如找他人替代,来稳定时局。
  而且,大宋已入绝境,军民意志也到了极限,太需要一位可以带来希望的英雄了。
  可赵维这个混蛋显然不能成为榜样。相反,与赵维同龄的璐王却是再合适不过。
  璐王赵晔,原名赵孟启,是秀王赵与梓之子。和赵维一起陪伴驾前,也和赵维一起封的一字王,改的单字名。
  其实,这两兄弟就是备胎。有了端宗那档子事儿,朝臣都怕赵昺万一不测,到时无人接任新皇。
  于是,由杨太后下懿旨,陆相亲为,从仅存的赵氏皇族之中挑了两个备胎。
  说是两个,实际上是一个。
  赵维这种臭名昭著的,要是当了皇帝,大宋才真没救了呢!之所以把他选上来,完全是看赵与珞忠孝无二的面子。

  要知道,琼州既是抗元重地,又是崖山支点,还起到补给的作用,必须万无一失。
  至于赵晔,那才是正经的“名牌备胎”。早在临安时就名声在外,甚得百官和皇族喜爱。
  怎么说呢?
  “年方”十八,貌美如花,文采卓绝,兵事甚懂,反正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赵维和人家一比,那就是茅坑里的烂木疙瘩。
  实话实说,要是把崖山突围的功劳放在赵晔头上,还真能立起一个如文天祥、江万载这样的英雄形像。
  好吧,其实不用崖山之功,人家已经名冠三军了。
  册封璐王、宁王的时候,大宋军民也是士气低落,可是一听璐王成了备胎,着实提振了不少军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