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故事》
第60节

作者: 易老板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连续多日的辛苦勘察,初步查明,不仅蓬州中学是磁窑遗址,而且有可能整座蓬州县城甚至包括邻县部分地区都是磁窑遗址。

  赶在周末何树坤带领的勘察团队连夜起草了一份勘察报告。大体内容如下:
  尊敬的县领导:
  我们文化局遵照县革委会张俊生副主任安排,已经安排三名主要人员,对蓬州中学发现的黑洞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勘察和探方,现将近期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发现。目前正在对明清时期的文化层,包括一些夹杂的现代遗迹进行细致的剥离。已现出3处隋唐窑炉的窑顶(待上一级专家确定)。同时,在已出现的瓷片堆积层中,发掘出大量含有各种釉色的瓷器、陶器、唐三彩以及各种窑具、匣钵等新窑相关产品。

  二、主要过程。蓬州“新窑”遗址,在近20多年来曾多次被发现。只是局部考古勘探,有零碎出土白瓷器具碎片,规模没有进行具体开发。今年9月,在原蓬州中学宿舍建筑施工前,县文物保管所在施工前考古勘探,发现了此次的隋唐时期6座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并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此次发现的6座窑炉完整程度绝无仅有,并且相对集中,形成群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

  三、磁窑资料参考。据我县文物专家查阅历史资料发现,新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时已达到鼎盛阶段,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精美的细白瓷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远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因在古代通常以烧制陶瓷的窑场所在地的州命名,蓬州在唐代隶属新州,故得名“新州瓷窑”,简称“新窑”。其与当时的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并称“七大名窑”。
  因其与当时的南方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平分秋色,被后人誉为“南青北白”。
  蓬州县文化局
  八月十五中秋节刚过,十月一日国庆节又要来了。不知不觉朱友康到蓬州中学上学就要一个月了。
  农历八月二十八,星期五,学校趁着国庆节提前在下午放学,朱友康和刘新亮作伴步行往家里赶。

  刘新亮的新村在南丘村东邻,是朱友康回家的必经之路。这是刘新亮第一次邀请朱友康去他家看看。一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闹着玩耍,刘新亮忽然叫道:“朱友康,怎么残疾啊?”朱友康眼睛一怔,“我怎么残疾啦?你才残疾呢!”
  刘新亮拽住朱友康的左胳膊用力地往前拉,说道:“这不是残疾是什么?”原来,在他们在打闹过程中,刘新亮发现朱友康左胳膊一直弯曲着,不能伸直。
  朱友康其实心里很清楚,这个问题已经一个多月了,刚开始碰着的时候,在家里不敢说,后来又紧张复习考试,更不敢说,等考上了蓬州中学,一家人欢天喜地的,他又不忍说,这样推来推去的,就是一个来月。
  到现在胳膊弯曲快要成九十度直角了,已经无法恢复了,等不疼之后,就开始有意拉直,结果没有一点回转的余地了。现在已经后悔莫及。
  他心里很烦躁很着急,他拖到了现在,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自己的胳膊成了残疾?朱友康这样想着,那以后我就是残疾人了?一辈子长着呢,我怎么好好的,一下子成了残疾呢!他越想越不是滋味。
  “残疾”这两个字对于朱友康来说,他从娘胎里生出来压根就没有想过,更不会想到残疾和自己有缘。在他心中,残疾不是褒义词,更不是中性词,而是地地道道的贬义词。
  一个丑陋不堪的贬义词怎么能扣在我朱友康的头上呢?本来打算路过刘新亮家的时候多呆一会,本来是第一次进人家的家门,现在想起来不行。必须及早返回家,想想办法,一定要解决了扣在自己身上一个多月的贬义词“残疾”。
  于是,他在刘新亮象征性地待了一会,推说家里有事,便早早离开刘新亮的家。
  自从刘新亮说了他残疾,残疾两个字就一直在他心里存在,并且他的大脑里,一直反复地追问自己,我啥时候成了残疾?当从刘新亮家里出来之后,一路上他一个人无聊地走着。他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我朱友康现在不仅身体残疾,而且我的住房更残疾。看看人家刘新亮的家,我的家就是狗窝!

  自己的小西屋又黑又小又土气,都是不规则的石头墙,墙体凹凸不平,外墙粗灰填平石头墙缝就算完事了,内墙是麦秸泥涂抹而成,由于建房时间久远,墙体都是黑乎乎的,并且还阴暗潮湿,地面也是松土地面。
  而人家刘新亮拥有自己的大屋子。从地基到墙体都是卧砖,外墙白灰勾缝,内墙都是白灰抹墙。整个前提平整通亮。整个东屋三间,一间书房,一间卧室,还有一间储藏间,每一个房间都是红砖铺就的地面。储藏间里弥漫着苹果和糕点的芳香。
  自己的几张小学的奖状贴在土墙上,尽管都是三好学生,成绩突出,却显得黯然失色,毫无活力。人家尽管就两张奖状,而且都是赛跑取得名次的奖状,却显得高雅大气,十分耀眼。在冲门正中的墙上还贴着四张伟人画像,更衬托了刘新亮的形象高大。
  再加上上一周的星期六刚到过他母亲办公室,人家吃的、住的、用的哪一样自己都比不上。唯一可以对比的是都还没有自己的自行车,上学放学都是步行。不过,步行也是有巨大差距的。

  人家穿的是新塑料底布鞋,脚上穿一双尼龙丝青色袜子,而自己穿的是破旧的球鞋不说,还光着大脚丫子,对比之下,显得如此穷酸,自然而然在人家面前就会自卑起来。
  一路上走着心情一直下跌,下滑到了极点,本来内心强大的他,陷入了无限的深思之中。家庭对于这个家庭里的子女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朱友康小小年纪都在想,一个农家孩子能走出农家,吃上皇粮所做的努力,不亚于一个局长子女当上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努力。
  到了家,天色已黑,他先走到兔子窝边,用手拍拍上边的石板,一对白兔前爪跳起向他打着招呼,红红的眼睛配合着硕大的耳朵,像是在问候主人。

  一进家门,姐姐友钟正要往外泼洗菜水,便高声叫着“爹,娘,三金回来了”,泼完水,姐姐上前去接下弟弟的书包,跟着弟弟一块先到了北屋。
  友健围住姐姐去掏哥哥的书包,他想看看哥哥在蓬州中学都学习一些什么样好书。等拿出一本历史书时,友梅和友莲也要看,于是友健把书包放在桌子上,继续往外掏书。
  朱友康的父亲坐在方桌边的圈骑上正抽着烟,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凑在眼前,他正在计算最近一个月运送石头的数字和利润。因为天黑,他已经看不清楚了。
  老朱见儿子回来了,就合上本子,扔到桌子上,问道:“在校里吃的好不好?”他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成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