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故事》
第51节

作者: 易老板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家既没有订书机,更没有订书钉。他甚至就没有见过订书机是个什么样子。订好这些作业本他把每一个本子都翻了翻,看一看订的结实不结实,看一看是否订了反面的纸页,他的心是仔细的,他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就这个订作业本的过程,足可以断定他是准备下一番功夫好好学习的,他是积极上进的。

  订完作业本,他还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到了蓬州中学,学习环境变了,学习时间长了,不能天天回家了,自己心里想写什么,有什么思考,有什么疑虑的,没有了交流的人,再说有些事也只能自己知道。所以,他第一次想到了日记本,他不仅要买,而且要买两个,一个自己用,一个要送给自己心里装的人何海云。
  本来就五毛钱,黑黄的十张纸花去了两毛五,现在只剩下两毛五,他从来就没有买过日记本,他不知道多少钱一本。心里想这钱恐怕不够用。现在大了,出息了,又不好意思给父母张口。
  他开始琢磨着怎么才可以再挣几毛钱。他又想起了蝎子和簸箕虫。于是他不分昼夜,开始忙活起来。白天去山岗上翻石头捉蝎子,晚上打着手电沿着墙根或到脏兮兮的磨坊碾盘道边驴粪蛋儿里找簸箕虫。连续三天时间,加上剩下的两毛五,他凑够了一块二毛钱。这样,他就瞒着家人把学习用品笔墨纸砚日记本凑齐了,尤其买了大方漂亮的一红一蓝带花的两个日记本,不用说,他要把那个红色的日记本送给他的亲密同学何海云。

  他从自家厨房里选了一套碗筷,他准备带上自己屋子里的这个脸盆,这又省了一些钱,这养算是凑齐了生活用品。
  他看父亲在队里工作很忙,让母亲从瓷瓮里挖了半袋玉米,自己骑自行车托着跑到中丘粮站换上三十斤粮条。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很明显他的左臂已经不能伸直,也只好将就着跑了一趟。
  录取通知书已经写明,蓬州中学每月的伙食标准是六块半钱,三十斤粮条。这就是他到蓬州中学第一个月的口粮。以后每个月都要这样办理。

  他不知道,这第一个月的六块半,是母亲丽芝跑到文明家里借的,她不愿意去借文明家的,只是那天打算凑齐了不用再操心了,也挺巧合的是在大街上遇见文明的。所以,还算顺利。
  开学准备事项都完成之后,朱友康觉得应该理理发,毕竟自己已经是蓬州中学的一名中学生,以后是讲究形象的时候了,他知道,以后他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代表着蓬州中学的形象,他不能给自己最喜爱的学校抹黑丢人,不能再像原来那样由母亲用自家的推剪给理了。自己长大了也到了树立形象的时候了。
  在母亲心里,友康永远是个孩子。朱友康记得自从记事起自己的头都是母亲给理的。
  最难堪的一次是去中丘中学上学前的那次理发。
  母亲总认为他是一个孩子,还像上小学时那样给他理发:两鬓理掉,头顶留一个砂壶盖,后脑勺理掉,最后在后脑勺下边留下一小撮头发算是理完了。
  当年父亲还给她认了一个干爹,干娘每年都给他带上一个百锁。百锁上面每年要穿上一个铜钱,挂在脖颈上。如果他手里再拿上一个项圈,那朱友康的形象可真谓标准的哪吒无疑了。

  当然,认干爹每年是给钱的,朱友康现在已经很后悔了,那两块钱早已经在农历六月十三关公生日那天的中丘庙会上花光了。
  大一些以后,干爹给的钱,他都会剩几毛钱留在这个庙会上花。这已经是好几年的习惯了,因为,每年去中丘赶庙会父母是不给孩子们钱的。
  平时里人们都知道,这是大人溺爱孩子才留下的。这次不同,毕竟是初中生了。母亲忘记了这一点,在她心中孩子还是孩子,而朱友康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从前的朱友康,已经是一个小大人儿了,自尊心都有了,开始爱面子了,经不起各种伤害了。
  这次理发朱友康多了一个心眼儿,刚一下推子,他就叫着头发疼,母亲只好把侄子友兵叫来,友兵在部队干过,理发水平很不错。其实他们当大人的忽略了这个侄子,总认为一个毛孩子没什么。
  友兵围着朱友康走了一圈,这样看看,那样看看,然后,找一个凳子,让朱友康坐下来,他开始修剪起来,一袋烟的功夫一个干净利索的小平头就出来了。
  他清理掉剪下来的乱发,母亲打来一盆水洗了洗,当朱友康再次拿出镜子照看时,自己噗嗤一下就笑了。头顶上的砂壶盖不见了,脑后勺下面的小辫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利利索索的小平头。

  九月十日是蓬州中学开学的日子。这一天晴空万里,凉风习习。再过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
  这一天朱友康最开心。他终于离开了早已厌烦的中丘初中,离开了破房漏屋的中丘校园,离开了临时代课的松散课堂,离开了终日怄气的顽劣同学,离开了东躲西藏的学习生活,特别是离开了天天都要路过的中丘河。
  从此,不再瞅见破破烂烂的校园,不再聆听小猪贩子的絮叨,不再忍受顽劣同学的恶意闹剧,不再做贼似的躲藏到野外去啃那划嗓子的玉米高粱面饼子,不再往返河水滔滔的中丘河……
  一年多来,幸福的回忆除了与何海云天天相约而行,而又秘而不宣的时光,就是老乡同学的相伴而行,没有这些老乡同学,也就没有朱友康的今天。
  什么平坟、挖水渠、点播棉花、收割庄稼,这一件是学生要干的事?他心里总是这么认为。
  所以,天天淤积起来的烦恼,就在心中形成气势磅礴的逆反潮流,而这滚滚的逆反潮流,促使他天天想着辍学,看着这里的一切都不顺眼,所以,天天闹着不上学,跟父母大人斗嘴怄气。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学制的改革,理顺了他心中的滞留下来的积怨,平息了他心中的逆反潮流。朱友康走进蓬州中学,气宇轩昂,意气风发,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阳光。
  何海云亲自来医院看望他时,赠送给他的两本新书,一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小说”的代表作《罪与罚》,一本是托尔斯泰的封笔之作《复活》,他已经反复看了两三遍,这次利用去蓬州中学上学的时机,一定要带去还给人家。何海云写给他的现代诗手迹,他视如己出,常常藏在最隐蔽的地方,生怕别人偷看了。
  这么珍贵的“藏品”他是舍不得归还的,也是不能归还的,他已经是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他已经倒背如流,朱友康深刻地领悟了其中的深意。每每想起这些有没的诗句,心里总是甜滋滋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其实男同学是应该主动的,结果他还是跑到了何海云的后面,他想起来自己觉得有失男子汉的气度,好在何海云没有这样看他。作为回赠,他已经思考了很久很久,他也这样想那样想了许久许久,每次写出来,总是不满意,所以,写了撕,撕了再写,反反复复不知进行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他熬了多少个夜晚,更不知道他费了多大的精力,占用了多少宝贵的时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