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28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卞喜早已在关前的镇国寺安排了宴席。卞喜带着关羽一行来到镇国寺,众僧鸣钟出迎。

  镇国寺有僧众三十余人,寺内的长老法名普净。普净一见关羽,大吃一惊,迎上前来,问道:“将军可是关长生?”
  关羽也是一惊,“长生”是他幼时之名,早已不用,这个和尚如何知晓?
  普净又问道:“将军离开蒲东几年了?”
  蒲东乃关羽家乡,关羽心下再无怀疑,此人必是老乡无疑。关羽说:“我离家已近二十年了。请问高僧如何晓得关羽旧事?”
  关羽当初因为杀了地方上的一个豪强之徒,畏罪出逃,流落江湖,这才和刘备张飞相交。这段往事他积压心底,平素并不提起,今天突然有一个并不相识的老僧直截了当说出他的来历,关羽心中还是有些惊诧。
  普净又问:“将军可还认得贫僧吗?”

  关羽摇头道:“离乡多年,真是不认识了。”
  普净微微一笑,道:“贫僧家与将军家只有一河之隔。”
  关羽顿悟,道:“原来是你啊!”两人相视而笑。关羽自小体貌异于常人,而经久没有大变。普净则不同,原为乡间少年,今成佛门长老,名姓样貌均已大变。所以,普净认出关羽较易,而关羽认出普净则难。
  至近老乡,相隔多年,异乡相见,这种相逢之喜对于正在困境中挣扎、煎熬的关羽真是一种珍贵的心理养料。
  卞喜见两人述起乡情,唯恐没完没了,泄漏机密,当即喝斥普净道:“我正要请关将军赴宴,你这个僧人叽叽咕咕说个什么?”

  关羽却道:“老乡见老乡,怎么能不说说旧情呢?”卞喜见关羽发话,只得任由普净请关羽入方丈室内奉茶。
  方丈室内壁上挂着一把戒刀,普净以手触刀,频频目视关羽。
  关羽心有所感,领会了普净之意,吩咐随从护持青龙偃月刀,在自己附近。
  卞喜又来相请关羽到法堂赴宴。关羽看见帷幕之后,多人密布,心中顿知普净暗示非虚,高度警觉,直接喝问卞喜:“卞将军,你请关某人到底是好心,还是歹意?”
  卞喜大惊,急道:“将军何出此言,我怎么敢对你起歹意呢?“

  关羽冷笑道:“那么你在帷幕后放着这许多人干什么?”
  卞喜一时失语,关羽怒道:“我以为你是好心好意请我赴宴,没想到暗藏祸心,早已埋伏下刀斧手,要取关某性命,却也没这么容易!”
  卞喜见计谋泄败,急叫:“左右赶快下手!”
  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纷涌而出,来杀关羽。关羽抢过送从手中大刀,抡开刀风,所向披靡。卞喜见势不妙,急忙往后院逃跑。
  关羽哪里肯容,大步赶上,一刀将卞喜劈成两段。关羽急忙来看二嫂,早有卞喜部下兵士团团围住,幸好尚未下手,料是卞喜轻视二位夫人不过是女流之辈,只需集中精力对付关羽即可。
  关羽挥刀,大叫:“卞喜已死,谁敢为敌?”赶散兵士,保护二嫂。

  普净过来相见,关羽称谢不已:“若不是法师相救,早已被卞喜这贼害了!”为了二嫂平安,关羽不敢久留,当即向普净告辞出关。
  普净说:“贫僧在此地也难容身了,我也马上收拾衣钵,往他处云游去了。咱们后会有期。”
  卞喜早已得知孔秀韩福因为阻拦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和关羽为敌呢?
  这也是出自“自我服务偏见”的判断误差。孔秀是自以为武艺可以匹敌关羽,韩福虽知自己武艺不及,但却自以为智谋可胜关羽。但这两人表现在外的形式都是直接和关羽对抗而死。
  对卞喜来说,这两人都是死于直接和关羽硬拼(韩福所谓的计谋,外在形式并不明显)。所以,卞喜就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你们打不过关羽,我承认我可能也打不过关羽。但是,你们哪里有我的智谋厉害呢?我只要假装和关某友善,事先埋下伏兵,骗他到镇国寺赴宴,酒酣面热之时,关羽必无防备,我只消唤出刀斧手,关羽必然身首异处,我自然是大功一件!

  卞喜这一招,技术含量颇高。关羽实际已经钻入他的圈套,若不是巧遇普净,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就要永远停止在沂水关了!
  那么,普净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相救关羽呢?要知道,卞喜拥关自重,镇国寺正在起管辖之下,稍有不慎,不但关羽难以幸免,普净自己也是难逃一死。
  普净和关羽的老乡关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决定因素。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刘备通过运用“接近性”法则赢得了关羽张飞的衷心爱戴。这里再深化说明一下。接近性可以分为先天存在和后天营造两种。刘备主动运用的“食则同器,寝则同床”属于后天营造的“接近性”。而像因为血缘、地缘等因素造成的亲友关系、同乡关系则属于先天存在,是不可选择的。
  人们往往因为相互间的接近、一致而相互喜欢。普净和关羽可以说是少年玩伴,在早期就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深厚的感情。相隔二十年后在异地相逢,曾经的记忆和感情都在这一刻重新焕发出加倍的生机。
  普净知道卞喜早已布下伏兵,要暗害某人。事先他并不知道到底是何人将会遇害。迫于卞喜的淫威,普净也可能装聋作哑,毕竟事不关己,最多为了平息内心的不安,为这无辜遇害的人念上几声佛号罢了。但一旦当他得知卞喜要害的这人竟然是他的至近老乡关羽后,普净就不能无动于衷,坐观其变了。但他还是畏惧卞喜的威权,所以也不敢直言,只是委婉请关羽进入方丈叙旧,通过暗示的方式提醒关羽。如果关羽愚钝,不能理解,恐怕普净也只能苦笑无奈了。

  而且,关羽杀了卞喜之后,普净也立即收拾衣钵,迅即远离,充分说明了普净内心的恐惧不安。可见,普净的这个行为,确属不易。
  普净之所以对关羽伸出援手,除了同乡关系之外,还有一个因素。
  这就是宗教信仰。信仰对一个人的价值判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普净是佛门中人。佛教的主旨是抑恶扬善,普度众生。对普净来说,身为一寺长老,必然要让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信任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不会产生认知不协调,才能让其他的僧众更加信任服从自己的管理。
  当然,由于身处乱世,刀兵盛行,保命是第一位的需求(保自己的命比保别人的命更加重要),宗教信仰对人的约束作用大大减小。如果普净真的对卞喜的阴谋袖手旁观,尽管这对他的威望有所损害,但寺内僧众还是会对他的不作为表示理解。
  总之,老乡关系带来的接近性和宗教信仰带来的一致性,这两个因素起了叠加效应,促使普净鼓起了勇气,和手握重兵的卞喜作对,揭发了卞喜的阴谋,挽救了关羽的性命。如果只存在两个因素中的一个,卞喜的阴谋也许就会成为现实。

  ×××××××××××××××××××××××××××××××
  心理学家感悟:当虚情假意带着面具出现,信任往往会对其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