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21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影响力是大不一样的。这并不是因为刘备的一个脑袋比甘糜二夫人的两个脑袋值钱。

  刘备的脑袋其实也没多值钱,关羽根本用不着靠割他的脑袋来换取功名富贵。刘备的信中提到了桃园三结义的承诺。承诺里说刘关张三个人要同生共死,但刘备自己就先跑了,早把同生共死抛到脑后了,留下关羽给他保护家小,收拾残局。到了最后,却把一个“中道相违,割恩断义”的屎盆子扣了过来,十足的贼喊捉贼的技俩!
  换了其他人,早就怒气冲天了,你不仁,我不义,干什么把责任全推给我啊,大家一怕两散算了。这是现实中极为常见的现象。
  但关羽却没有,反而痛哭流涕地对陈震表白,就像他是刘备本人一样:“我哪里是不肯去寻找兄长了,实在是不知去向啊。我怎么可能会侍奉曹公以图富贵呢?!”
  尽管刘备有着诸多的不完美,关羽为什么会对刘备如此忠心耿耿呢?刘备对关羽的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实际上,刘备的影响力是靠睡觉睡出来的。
  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后,食则同器,寝则同床。

  食则同器,说的就是吃饭的时候,三个人用同一个饭碗,同一双筷子。这样的说法有一些夸张,当时的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也还不至于这样。但三个人同吃同喝,公筷肯定是没有的,菜必然是夹来夹去。这样做,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确实差点,但对三个异姓之人培养兄弟之情有莫大好处。
  寝则同床,是说三个人睡觉的时候同睡一张床。这显然是在刘备的主导下进行的。刘备是在和关张结拜之后才发现这无意中捡来的兄弟竟然是万人敌。刘备素怀大志,很小的时候,就说我要是当了皇帝就怎样怎样。他最擅长的就死笼络人心。而笼络人心的最佳手段莫过于陪睡。
  像曹操孙权袁绍这样的世家子弟,对人才再重视,也是不可能陪他们睡觉的。所以,曹操至死也不会明白,他穷尽了所有的激励手段,也不能让关羽改变对刘备的忠心,仅仅是因为他没法做到陪关羽睡觉。当然,即使他想到了这个手段,现实上也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关羽早已经在和刘备的同床共眠中把心完全交给了刘备。
  附带提一句,张飞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不禁佩服起刘备来,真没想到,这个刘皇叔在几千年前就懂得了陪睡的绝妙效用。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说是在故弄玄虚,甚至有侮辱英雄的倾向。其实不然。
  我们可以来看看现实生活中最亲密的友谊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常说,只有“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牢不可摧的铁哥们。
  一般而言,“一起同窗,一起扛枪”期间,个体之间过的是群居、合居、同丨居丨生活。这种生活带来的高度接近性,将个体间的差异性降至最低,而将相似性增至最大。
  大家穿同样的(或类似的)服装,一起在食堂吃饭,住在同一个宿舍里,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作息时间,进行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娱乐活动。正是这些几乎重合的共同点让大家之间产生了相似吸引,日积月累,积淀下来深厚的感情。而群体中少数几个志趣相投的人,更是会超越一般的亲密关系,而成为终身不渝的生死之交
  志趣相投即是价值观相互匹配,这一点对个体判定相互间的相似性尤为重要。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与我们关于善恶的观点一致,他们与我们关于敌友的观点也一致……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追求的人。”
  纽科姆1961年在密歇根大学研究了两组转学过来的男生,每组17人,他们彼此互不相识。但在共同度过了13个星期的寄宿式公寓生活后,那些一开始就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亲密的朋友。研究发现,其中一组朋友包括5个文科生,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和自由,他们也都很聪明;另一组成为朋友的学生则由3个保守而老练的人组成,他们还都是工学院的学生。

  刘关张初始的时候,正是如此。食则同器,寝则同床,将接近性推向了最高的极点。和现实中的“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相比,他们不但是同丨居丨于一个宿舍,更是共眠一床。
  而且,他们之所以能够从素不相识走到一起,并成为结义兄弟,就是因为共同的追求。这些基于内在价值观的共同追求在他们的承诺中展现地非常清晰——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价值观的高度趋同又将相似性推向了最高的极点。
  也许你不知道三个大男人睡在一起是什么滋味,但三个大男人睡在一起的结果现在一定知道了。刘关张这样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指正常意义上的,不可随意延伸误解)自然是无人可敌的。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也真是不容易,连睡觉时间都要当成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刘备牺牲了大量陪老婆睡觉的时间,来陪两位兄弟睡觉。付出必有回报,这才有今日的片纸只字,激得生性坚强的关羽泪如雨下。
  陈震加以劝慰,说:“玄德公盼你甚切。你既然不背旧盟,就应该赶快前往相见啊。”
  关羽止住眼泪,说:“人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我来这里的时候明明白白,去的时候也得明明白白。烦请您先告知我的兄长,待我向曹操告辞后,再奉二嫂前去相见兄长。”
  二嫂?曹氏资源定律的身影一闪而过。

  陈震一惊,心想:“这莫非是关羽的托辞?你去向曹操辞行,曹操会放吗?”说:“如果曹操不同意,那你怎么办?”这是十分正常的疑问。
  关羽说:“吾宁死,岂肯久留于此!”
  陈震虽是被指派而来,并非自愿,但在完成领导交办任务的时候却表现得十分具有职业精神,说:“那么,你赶快写一封回信吧,以免玄德公悬望。”
  再提一下袁绍。袁绍手下,其实人才众多,且又极具负责精神。如果他善于用人,何至于兵败于曹操之手?
  痛哭是一回事,相见又是另外一回事。真是别时容易相见难!别时可以不告而别,再相见已是换了人间。
  关羽细细寻思该怎样写这一封回信,以免相见时尴尬万分。这一支笔的沉重,真是胜过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
  关羽写道:“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未敢断首捐躯,死于沟壑也;近至汝南,方知兄信;须当面辞曹公,奉送二嫂归也。昔日降汉之时,已曾预言,今已有微功之报,不容不报。忽得兄书,视之如梦。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

  (张辽临时抱佛脚,《春秋》还是没有学好啊。关羽看重的根本不是管鲍之交,而是“羊角哀、左伯桃”之事。羊左二人共死合葬。关羽之于刘备的这一招,和张辽之于关羽的手段如出一辙也。)
  关羽这封信,写得非常之高妙,深得曹操大宗师的独门精髓。
  别的不用多看,只需看“二嫂”两字。“挟二嫂以保名声”也!短短数语中,“二嫂”出现两次,分别为“奈有二嫂之重”、“奉送二嫂归也”。前一个为自己投降实属无奈做解释,后一个为兄弟再相见找一个过得去的纽带和理由。而且,特别点明了自己的投降之举是“降汉”。
  关羽为了维护内心的认知争斗的苦心,就寓于这聊聊几字中,不知道刘备能否领会兄弟的挣扎与复杂?
  陈震收好信,趁着夜色,自行返回。

  陈震走后,关羽兀自心绪难平,往事一遍遍在眼前浮现……
  ××××××××××××××××××××××××××××××××
  心理学家感悟:永远不要低估陪睡的作用,无论是对异性,还是对同性。
  心理关羽23
  关羽一夜无眠。捱到天亮,一刻也不能等待,立即去丞相府去辞行。

  曹操听了张辽汇报后,打定主意,要施“缓兵之计”,吩咐门房在大门口高挂“回避牌”,拒不接客。
  关羽无奈,泱泱而回。甘糜二夫人却知道“趁热打铁”,连连追问关羽近日如何安排,何时动身。
  关羽说:“就在这早晚之间。等我向丞相辞行后,立即请嫂嫂上车。”为了表明自己确实不是消极拖延,关羽又挑选了二十余个旧日跟随,吩咐他们开始收拾东西,要求将曹操累日所赠之物,尽皆留下,不可带寸丝而走。
  从实质意义上来说,关羽吩咐手下收拾东西,也是一种“缓兵之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缓心之计”。但他的“缓兵之计”比曹操缓得有水平。
  关羽离开的前提是要明明白白告诉曹操,而现在曹操避而不就,这就必然有一段时间的延缓。而甘糜两位夫人却是一刻也不能再等。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