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7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甘夫人随即话锋一转,不再停留于此,而是提出了疑问,到时候曹操不放你走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同意了关羽的投降之举。但也是要关羽作出对未来的承诺。刘备的老婆,当然是不想永久客居曹操身边的。

  心理学家想,关羽的这两个嫂嫂真是聪明人。尽管她们对关羽投降不满,但没有横加指责。美国心理学家埃迪·哈蒙-琼斯做过一系列实验室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每当生活迫使我们选择了一条道路,我们又不能完全肯定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本能地找出证据,证明我们作了一件聪明事。而卡罗尔·塔夫里什和埃利奥特·阿伦森则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愿意坦白地承认错误的人们一旦他们的信念被证明是错误的,他们反而会更加坚持自己的信念。

  如果这个时候,她们对关羽的决定横加指责的话,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关羽羞愤交加,一死了之。但更有可能的是,关羽被彻底激怒,为维护自己决定的正确性,不肯低头,双方就此决裂。
  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两位夫人不愿见到的。她们早就知道,刘备是个靠不住的男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习惯性地溜走。刘备以前和吕布相争的时候,就上演过这样一幕。当时,是张飞负责看护两位嫂子。张飞贪杯,被吕布乘其酒醉夺了城池。两位夫人就落入吕布之手。但吕布顾念结义之情,善待两位夫人,并择机送还刘备。
  张飞失了二嫂,羞愤交加,正待拔剑自刎,被刘备一把抱住。刘备也借此说了一番千古名言,流传至今。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时,尚有更换,使手足若废,安能再续乎?”
  心理学家笑了起来。刘备的话非常典型地说明了男女择偶观的不同。
  男性一生中会产生亿万个精子,而女性的卵子相对要稀缺得多。当女子孕育受精卵的时候,男性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女性性交以增加自己基因传播繁衍的机会。所以,女性会更加小心地考察男性的身体健康、资源状况以及忠诚程度,以谨慎处理自己的繁育机会。也就是说,男性寻求广泛的繁殖,而女性需要明智的繁殖。

  对刘备来说,这两个老婆还没能给他生育,转换成本是很低的。如果他自己的事业成功了,寻找替代对象确实像换件衣服一样容易。这也是他数次扔下老婆,一走了之的原因。
  被抛弃的经历教会了糜甘二位夫人,给刘备当老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太会受到刘备对手的伤害。给刘备当老婆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不时会遭到刘备本人的抛弃。
  但妻以夫荣,乱世中要找个像样的衣服架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两位夫人担心刘备会很快换了衣服,她们眼下唯一的依靠就是关羽。只要关羽在,还有一线希望继续当刘备的衣服。所以,她们对曹操能否放关羽去找刘备非常担心。
  关羽信誓旦旦地说:“嫂嫂放心,只要关某在,一定会去找兄长。曹操身为丞相,说出口的就是命令,如果他反悔了,还有谁会服他呢?”这不仅是安慰两位嫂子的需要,也是他确保自己认知不再失调的需要。
  在心理学家看来,关羽的话同时还是过度自信的一种表现。
  离开曹营去找刘备,毕竟不是一个近在眼前就需要兑现的承诺。这是一个不定期限的远景,也许会会是无限的长。一般而言,离兑现期越远,自信度越高;离兑现期越近,自信度越低。关羽还有大把的时间去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家想起了蒙特利尔市的市长琼·德拉波,不禁哑然失笑。1969年,他自豪地宣布,他们将耗资1.2亿元建设一个屋顶可以伸缩自如的体育场以供1976年的奥运会使用。结果,这个体育场在20年后的1989年才得以完工,并且,仅仅一个屋顶就花了1.2亿美元。
  之所以说关羽是过度自信,是因为曹操有很多种办法,可以让关羽无法离开。道道关卡,没有曹操的命令怎能放行?关羽缺钱少粮,何以远行?两个嫂子乃女流之辈,手无缚鸡之力,实乃拖累,关羽怎能一走了之?如果你是一个有理智的人,你认为关羽走得了吗?
  关羽是个东方人中不多见的骄傲溢于言表的人。这样的人表现出过度自信是大家比较能接受的。即便是心理学家也曾经只能利用在别人面前的表现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自尊心。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其实,不论看上去有多少谦恭,大多数人天生都具有一种自信。只是某些人让这种自信心深藏不露而已。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格林沃尔德、东京大学的山口等人通过内隐联想测验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5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所谓内隐自尊心的测试。测试要求学生在被计时的条件下对各种指代他们自己的好词作出回应。测试的原理是,用时越长说明越难将其中的一些词与自己联系起来,从而测试出一个人的内隐的自尊程度和自我态度。
  结果表明,上述外在表现差异极大的三个国家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内隐自尊心,日本学生的内隐自尊心的得分在各种文化背景国家的学生中最高。山口认为,普通东亚人清楚他们抱有非常明确的自我观念,但为人谦恭的社会规范使他们一般不公开表达这种观念。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过度自信并非个别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当中。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评估过度自信带来的盲目乐观,一定会深受其害。
  投降时刻已到,关羽怀着自信,带着随从,来降曹操。曹操命令手下谋臣武将远远来接,自己也出辕门来迎接。临近辕门,关羽心里却犯了踌躇,按规矩投降必须要跪拜,这一投降,说好是降汉不降曹,可受降的只能是曹操,到底是拜还是不拜?
  如果你已经熟悉“承诺――一致”的话,应该不难得出正确的推论。
  ×××××××××××××××××××××××××××××××××
  心理学家感悟:人最大的偏见是对自己的偏见。过度自信就是这样的一种偏见。
  心理关羽08
  生活是正着来活,却要倒着去理解。如果你能够倒着理解历史,那么你正着的生活一定可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作者题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投降就得按照投降的规矩来办。
  关羽已经承诺投降,他无法后退,他必须言行一致,他无法抗拒这种社会规范带来的压力。

  关羽下马,拜降于曹操。
  关羽说:“败军之将,深感丞相不杀之恩。”
  曹操说:“我向来知道你是个忠义之士,怎么能加害于你呢?我是汉相,你是汉臣,虽然职位不一样,但我非常敬佩你的品德啊。”
  曹操这句话话中有话,是针对关羽提出的的一个条件而说的。大家一定还记得,关羽说的降汉不降曹。曹操挑明了关羽的自我身份欺骗,你本来一直就是汉臣,何来降汉之说?你今天还是乖乖地降曹吧。而最后一句“我非常敬佩你的品德”更是点睛之言,试图以“品德”来强化束缚关羽遵守承诺,如果你背约而走,可有损于你的品德啊。这是为了防止关羽去找刘备而提前打的预防针。一语多关,足见曹操言辞思维之功力。曹操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关羽跪拜投降,行礼如仪给他带来的信心。

  物极则反。关羽是个心高气傲,自尊心远强于一般人的人。这样的人,固然非常重视言行一致,但也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他只有在能够掌控自己的一切的时候,才会感到心安。但他敏锐地听懂了曹操话中的含义,敏感地感到自己的自由感将被束缚,这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
  关羽反戈一击,说:“文远代为禀报的三件事,希望丞相仁慈。”
  关羽没说,丞相你可不要说话不算啊。他用“希望丞相仁慈”来挤兑曹操。仁慈也是一种品性。以“仁慈”对“品德”,正可谓旗鼓相当,如果你将来说话不算数了,那可就不算仁慈了,品性也就有问题了。
  曹操一听,当着这么多下属的面,哪能说话不算数呢。曹操只好说:“我说话是要感动四海,取信于天下的,怎么能说了不算呢?”
  关羽火上浇油,直截了当地跟上一句:“我的主公如果还在,关某即使是赴汤蹈火,也要去找他。到时候,如果来不及告辞,还望丞相原谅。”关羽公开挑明了这一条,也是有极深用意的,他和曹操谈定的三个条件,只是张辽居中代为传达的。曹操帐下的文武百官是不知晓的,所以,曹操一旦反悔,信用成本是非常低的。关羽这样一公开,也就加重了承诺对曹操的束缚强度。而且,关羽还暗示了,如果到时候,你真的不兑现承诺,阻止我去找刘备,到时候我不告而辞,可别怪我今天没提前和你说清楚。

  曹操已经骑虎难下,只好说:“玄德公如果还在,一定按照你的意愿,让你去找他。只怕他在乱军中已经没有了。你暂且放宽心,我来帮你打听寻找吧。”曹操的意思也很明确,你可别自己走了,那样我损失太大了,还是我来帮你打听消息吧。这样,至少我还可以了解到第一手情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