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35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这件事也严重刺激了武则天,她感到有必要把权力抓得更牢一点儿了。而且,这时候她充分利用了唐高宗自觉理亏的心理,提出垂帘听政的要求,以确保自己没有丝毫潜在的危机存在。如果换成另外一个男人,应该不会同意皇后这样的要求,但窝囊的高宗竟然答应了。从此以后,每逢上朝,都是高宗在前,武后垂帘在后,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二人共同裁决。这种形式至此正式合法化了!这样就更没有人敢向高宗进言武后的是非了。以后群臣朝谒,万方奏表,都合称高宗、武后为“二圣”,大唐政坛出现了“天有二日”的奇观。

  几个月后,即麟德二年二月的时候,唐高宗果然发现自己很孤立,这时候他竟然还能询问群臣:“隋炀帝拒绝忠言而亡国,朕引以为戒,坚持寻求你们的规劝,但你们怎么总也没有人来进谏,是为什么呢?”类似的话,在多年前长孙无忌专权、群臣不敢向他直接进谏的时候,他也问过,今天的情景和当年何其的相似!当时无人敢进谏,现在又到了无人敢进谏的时候了!大臣们心理明镜一样,但谁也不敢开口说话。还是李勣出来打破了这个尴尬,他说:“陛下的所作所为尽善尽美,所以群臣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这个已年近八旬、老奸巨猾的家伙,此时已经只想自保了;而且,这个武皇后就是他当初支持拥立的,当时也想不到武后会这么厉害,但现在他还能说什么?而且是他监审搞倒了李义府,武后肯定记恨他,所以今天解除了高宗的“疑惑”,帮武后一把,也算“将功赎罪”。从高宗近几年的表现看,虽然不是一无是处,但能力确实不太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早些年那些对付长孙无忌的那些高明招数,很可能都是武氏建议的。

  自从武后垂帘听政之后,高宗的所有重要政治活动,就都在武后的直接监视之下了。高宗本来已不大的施政空间,又进一步缩小,武则天的权力宝座则固若金汤。未来把天下变成了一盘棋,完全由她独自来执棋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我们再回头看唐高宗,他也下了一步棋,一步奇臭无比的棋,不是没有坚持废后,而是在关键的时候出卖了上官仪。其实,只要高宗还能把握住朝中局势,此时不废她彼时还可以废,但如果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以后可就没那么主动了。高宗在事发后没有保护上官仪,一是寒了大臣的忠君之心,二是已经不相信他能说了算了。这样一来,大臣们肯定不敢再向皇帝靠拢,皇帝对朝局的控制能力必定大大削弱。

  再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如果唐高宗一方面答应不废武氏之后,一方面坚决找借口保住上官仪(这一点他当时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朝中将会是另一种局势,武氏的影响力肯定到不了这么大。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武氏的情报网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武后迅速得知了上官仪的废后议论,才可能在关键时刻及时阻止住事情的发展。如果没有这及时的信息,武氏得知被废以后,就会回天乏术,成为王皇后第二也未可知。

  十、那一帘的阴谋(上)
  一帘之隔隔不断武则天澎湃的政治野心,此时的武则天可谓踌躇满志,环顾海内,似乎再无对手。以德服人的唐高宗显然拿这个厉害的老婆好无办法,但他也不愿就此失去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他不能够再象前次利用上官仪废后那样大张旗鼓地与自己的老婆对抗,但以后的多年里,高宗在一直阻止武则天对宰相集团的控制。
  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武则天开始垂帘,不久就在宰相任免的问题上开始和高宗展开拉锯战。麟德二年的四月底,高宗新任命半年的两位宰相孙处约和乐彦玮,同时被免去相职,降职使用。由老迈的陆敦信担任右相,他和上个月刚任命的武将姜恪(姜恪只是一个武将,而且不是那种出将入相的武将,不具备宰相之才。)补上了宰相的空缺。结果这两个宰相后来都没有坐稳当。

  帘内听政太小儿科,也太不过瘾。有人会这么认为,但这时候的武则天估计没有想到更深远的一步,听政,可以分很多种,一种是静静地听不发出声响,一种是不光要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听,不是主要的,发出声音才是关键所在。武则天为了持续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她尽可能地参加各种国家大型活动,并且以高宗最亲密战友的身份出现在大臣们面前。麟德二年十一月,武则天向高宗建议改革即将到来的级别极高的泰山封禅仪式:“按照以往历朝封禅时的礼仪,祭皇地祗时,皇太后在左边配享,令公卿大臣执行祭祀。他们都是男人,这在礼法上其实有不妥当的地方。这次祭皇地祗,希望能由我率领各大臣的夫人奠献祭品。”唐高宗下诏同意。十月二十八日,唐高宗的封禅队伍从东都洛阳出发,去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随从的王公大臣、内外命妇和各国使节的仪仗数百里不断。刘仁轨也从辽东出发,带领新罗、百济、耽罗、倭国的使者从海路西归,在泰山下拜迎高宗,随同进行祭祀。高丽也派遣太子福男前来陪祭。女人是半边天啊!武则天等于是昭告天下,我武则天,我们女人和男人一样也可以祭祖拜天。

  麟德三年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初一,泰山封禅大典如期举行,高宗在泰山之南祭祀昊天上帝,以唐高祖、唐太宗配飨。初二,登上泰山之顶缄封玉册。到了初三,祭地的大典在社首山举行,以太穆太皇太后(窦氏)、文德皇太后(长孙氏)配飨。就在初三的这场禅礼上,从前绝不允许女子出现的封禅台上第一次有了女人的身影:皇后武媚担任亚献,当时惟一健在的太宗遗妃-越国太妃燕氏担任终献。初五,封禅礼毕,高宗登上朝觐坛接受万官朝贺,下诏赦天下,并宣布改元乾封。武则天又无形中从幕后向前台挪了一步!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封禅前,流放在外的李义府也挥洒自己的过人文采,写了一封拍马屁的上表,希求得到回京的机会。可这次天下大赦,高宗还偏偏不望加一句“长期流放的罪人不许返回”,这明显是针对李义府的。高宗这样做肯定不单纯是为了惩罚李义府,更是不愿意李义府回来增强武后在朝中的势力。李义府知道这个消息后,忧愤交加,发病而死。自从李义府流放出京后,很多官员都很担心武后再把他调回朝廷,那样就会有很多人遭殃,现在他死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当高宗和武后结束这场规格极高、规模浩大的盛典,回到东都洛阳的时候,已是三月十一日了。四月十四日,陆敦信因为年老体弱而自动请辞右相职位,取其而代之的,是年已六十多岁的刘仁轨。刘仁轨是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与武后亲信的李义府是生死冤家,这样武则天在朝中的势力又有所减弱。刘仁轨登上相位,那个叫袁异式的官员就惶惶不可终日了,他当初去审讯海中翻船的刘仁轨的时候,曾经遵从李义府的意思暗示刘仁轨自杀,现在当然害怕报复。不过,刘仁轨没有报复他,不仅公开发誓不会记恨往事,发而连续两次提升袁异式。当时就有官员议论他,说是矫枉过正,表演得有点过头了。

  而刘仁轨这一做宰相,辽东的事情也就不管了。恰好这年(乾封元年)辽东局势又变,于是年近八旬的元勋宿将李勣出征高丽。李勣这次带上了郝处俊为副手,薛仁贵也跟随帐前听命。李勣在长安的时候本来也不怎么管政事,而且遇到矛盾就绕着走,他在与不在对高宗武后的关系影响不大。
  在这次人事调整之后,朝中的宰相,除了老迈油滑的许敬宗之外,没有一个是武则天的私党了。武则天一看,怎么,亲爱的老公要对我动真格的了。她也不甘心就这样被削弱,但也无法和高宗硬性对抗,就只好退而结网:她开始培养自己成立的一个“写作班子”的成员,如果你认为她想搞搞文学,那就大错特错了。武则天的培养的这些写手,她不希望他们上网发帖子,也指望他们写流行歌曲。她主要企求日后能利用他们参与朝政,她想得更为深远。几年前,她曾把一批品级不高的文人召入内廷,帮她写一些《古今内范》、《孝子传》等着眼家庭伦理的书籍,提升自己形象和影响力。估计署名还是武则天,这些就算当不了皇帝也能成为最有才的皇后。她招揽的这些人没有名号,人员也不固定,武则天特许一批文士从北门(玄武门)出入禁中,与政府办公的“南衙”无涉,形同武则天的私人秘书。朝中大臣讥之为“北门学士”,这才算有了个称号。当时知名的北门学士有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再晚些时间,武则天更是秘密尝试着让他们帮自己处理一些奏章,培养他们的执政能力。当时唐朝的政务已经细密化,尤其相权被相对削弱后,章表批复的工作更多,这些人有的是练习的机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