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45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9-5 11:14:10
                                  
             第五章双城记
  一生命中最大的一个泥潭
  从大业十二年初秋到大业十三年夏末,天地走完了一个四季的轮回。
  而杨广也在莺歌燕舞的江都当了一年的鸵鸟。
  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事情。
  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可它们基本上都被杨广的“鸵鸟术”成功屏蔽掉了。
  但是让杨广郁闷的是,自从大业十三年四月那个叫元善达的使臣带来了关于东都的坏消息后,他维系了将近一年的屏蔽网就仿佛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尽管他很快就把元善达处理掉了,可更多让人讨厌的坏消息还是像苍蝇声一样嘤嘤嗡嗡地钻进了杨广的耳中。
  这些消息都是关于东都的。
  杨广听说,那个破落贵族李密真的攻占了洛口仓和回洛仓,还像一个穷凶极恶的疯子一样紧紧咬着东都不放,不但把它啃得遍体鳞伤,而且随时有可能把它一口吞掉。
  杨广很生气。
  他不得不从温柔乡中抬起他那高贵的头颅,狠狠地关注了一回现实。
  大业十三年五月下旬,杨广命监门将军庞玉和虎贲郎将霍世举率关中部队增援东都。同年七月初,杨广再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江淮精锐、将军王隆率邛地黄蛮(四川西昌少数民族)、河北大使韦霁、河南大使王辩等人各率所部驰援东都,共同讨伐李密。
  东都洛阳曾经是杨玄感人生中最大的一场噩梦。
  为了得到它,杨玄感付出了一切,包括最后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而对如今的李密来说,东都洛阳也正在成为他生命中最大的一个泥潭。
  眼前的洛阳城看上去是那么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可李密的数十万大军围着它打了好几个月,却始终一无所获。
  李密会不会因为这座东都而变成第二个杨玄感?
  有个人对此产生了疑虑。
  他就是李密的帐下幕僚柴孝和。
  就像当初李密劝杨玄感西进关中一样,大业十三年五月,柴孝和也向李密提出了相同的建议。他说:“秦地山川险固,秦朝与汉朝皆凭借它而成就帝王霸业。而今之计,最好是命翟让留守洛口,命裴仁基留守回洛,由您自己亲率精锐,西进袭取长安。一旦攻克西京,大业的根基稳固,然后再挥师东下、扫平河洛,如此天下可传檄而定。方今隋失其鹿,四方群雄竞逐,若不趁早下手,恐怕会有人抢先,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啊!”
  可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的杨玄感拒绝了李密,而今天的李密也同样拒绝了柴孝和。
  人是会变的。
  当年的李密只是一个幕僚。
  现在的李密却是一个领袖。
  屁股决定脑袋。位子决定思维。所以此时的李密当然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他说:“此计诚然是上策,我也想了很久了。但昏君还在,他的军队也还很多,我的部属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跟我西进关中?况且军中的多数将领皆出身盗匪,如果我独自西进,把他们留在这里,我担心他们谁也不服谁,万一产生内讧,大业会瞬间瓦解。”
  不能不说,李密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他的情况与当年的杨玄感有所不同。杨玄感出身政治豪门,而且本身又位高权重,在帝国政坛和军队中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他起兵后对自己的部属和军队也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在此情况下,他没有听从李密的建议及时入关,导致隋朝大军把他围困在四战之地,这肯定是失策的。
  而李密呢?在来到瓦岗之前他只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落魄贵族、一个四处漂泊的失业青年,仅仅是凭借他的心机、智谋和运气,再加上一则语焉不详的政治谣言,才使他后来居上地篡夺了瓦岗的领导权,说难听点就叫做“鹊巢鸠占”。因此他对瓦岗群雄的控制力实际上是很有限的,他的领袖地位也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稳固。在此情况下,如果放弃洛阳、西进关中,很可能就会导致他所说的两个问题:一,属下的山东豪杰不听号令,各行其是;二,瓦岗内部产生内讧,自相残杀。其实还有第三个最大的隐患李密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如果他独自西进,完全有可能丧失瓦岗的领带权,更别提什么四方群雄的“盟主”地位了。
  所以,明明知道“西取长安”才是上策,明明知道洛阳是一个危险的四战之地,可他却毫无办法。
  在攻下洛阳之前,李密和瓦岗军哪儿也去不了。
  这是李密的无奈。
  就在柴孝和与李密说这番话的同时,李渊正在太原招兵买马、摩拳擦掌,随时准备挥师南下、西取关中。
  李密的无奈最终成全了李渊的辉煌。
  用古人的话说,这叫天意。
  用今天的话说,这叫时势。
  而无论是天意还是时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难为某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
  为了拿下东都,李密可以说拼尽了全力。
  在大业十三年五月份,他多次亲率大军攻入了东都的西苑,与顽强的隋朝守军进行了一次比一次更惨烈的厮杀,然而每一次都被隋军击退。最后李密甚至身中流箭,不得不在回洛仓的大营中疗养了多日。
  这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庞玉、霍世举等第一批隋朝援军抵达东都。越王杨桐当天就命庞玉、霍世举、段达等部于夜晚出城,对回洛仓发动奇袭。李密和裴仁基仓猝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士卒死伤被俘的超过一半。李密只好放弃回洛,退守洛口。庞玉和霍世举一路乘胜追击,最后进驻偃师,与瓦岗军对峙。
  六月十七日,经过休整的李密对隋军发起反攻,在洛阳东北的平乐园与隋军会战。这一战李密几乎出动了全部精锐,把骑兵置于左翼,步兵置于右翼,中军则全部使用弓弩兵,对隋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终于大败隋军,再次夺回了回洛仓。
  九月初,隋武阳(今河北大名县)郡丞元宝藏献出郡城,投降了李密。李密当即任命他为上柱国,封武阳公。元宝藏为了表示感谢,命自己帐下一位文采出众的宾客给李密写了一封信,同时在信中提议改武阳为魏州,并愿亲率部众西攻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再南下与李密会合,攻取黎阳仓。李密大喜,随即任命元宝藏为魏州总管。
  这个替元宝藏写信的宾客就是后来大唐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千古第一诤臣”——魏徵。
  魏徵的父亲魏长贤是北齐的一个小官,曾担任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县令,在魏徵年少时便已过世,所以魏徵是在“孤贫”、“落拓”的环境中长大的。如此贫寒的家境导致魏徵的人生起点很低。如果是一般人,很可能会找一个贩夫走卒的职业糊口,然后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可魏徵不干,他“不事生业”,偏偏出家当了道士。关于魏徵当道士的动机和具体经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道士就不用为衣食奔波,并且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读书。所以《旧唐书•魏徵传》称他“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通过元宝藏与李密的书信往来,魏徵的文采和学养得到了李密的赏识,随即被调到总部,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也就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之类的职务。对于一介布衣魏徵来说,这可以称得上时来运转了。魏徵很珍惜这个崭露头角的机会,随后就向李密献上了安定天下的“十策”。
  可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
  因为李密一条也没有采用。
  此刻的魏徵对于未来一定颇为茫然。他绝对料想不到,若干年后他就将成为唐帝国的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与唐太宗李世民共同演绎一出“明君诤臣”的千古佳话。
  大业十三年九月六日,李密派遣徐世勣率五千人北渡黄河,与元宝藏、郝孝德等部会师,一举攻占了黎阳仓。
  黎阳仓是隋帝国在河北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其规模之大、储粮之多,不亚于东都的洛口仓与回洛仓,所以攻占此仓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因而再度引起了震撼。短短十天之间,便有二十多万河北的青壮年投奔了瓦岗军。与此同时,武安郡(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永安郡(今湖北新州县)、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市)、弋阳郡(今河南光山县)、齐郡(今山东济南市)的隋朝将吏也纷纷举城向李密投降;甚至包括已经称王的几大义军首领、如窦建德和朱粲等人都忙不迭地派遣使节去晋见李密,表示归附之意。李密随即任命朱粲为扬州总管、封邓公。
  就在瓦岗军攻克黎阳仓的同时,以王世充为首的第二批隋朝援军也已在东都完成了集结。九月十一日,越王杨桐命部将刘长恭率东都部队,与庞玉、王世充等部共计十万人,大举进攻李密据守的洛口。
  隋军与瓦岗军就在洛水隔河对峙。
  杨广从江都发出了一道诏令,命所有讨伐李密的部队皆受王世充一体节制。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密和王世充就在东都附近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胜负难分的拉锯战和消耗战……
  就在他们打得热火朝天、难解难分的时候,李渊已经悄然入关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