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男人的销售战争:纵横》
第12节

作者: 细雨黄昏红袖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阎军看起来有些紧张,表情也有些拘束,调了一下麦克风,开始了自己准备已久的就职演说:“尊敬的于副总裁,尊敬的田总,各位同事大家好!”。
  大家可能很少在内部会议上听到如此庄重的发言,掌声有些零零散散又有些不知所措。
  “很高兴能加入这个团队,在北京我就听说,这是一个优秀的集体。在田总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田云舒和于德仁脸上都挂着笑容,老田的笑容温和而平静。于德仁则微微的点头,表达着对阎军的鼓励。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我们的销售额和北京、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北京分公司。当然了,我们的员工数也只有北分的1/4,但是,我们有庞大的渠道队伍,完全可以弥补人员不足的问题。而北京做为单一性直辖市,是不具备这方面优势的。”
  听到这里,杨耕一愣,本来以为,阎军就是走个过场,说几句漂亮话,毕竟现在他还是个副经理,而且刚刚任命。没想到他却急转直下,开始指点江山了。

  “在新的一年里,我个人认为,我们要不断地扩大渠道队伍,大力发展渠道伙伴。同时我们要在大项目上形成突破,我们瑞和的新产品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只有产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挑战。更是考验。明年能不能还在这个队伍里呆着,就看大家的表现了。”
  杨耕偷眼看了一下前排的田云舒和于德仁。老田的表情依然温和,只是把手机放在桌上慢慢的转着,杨耕知道这是老田烦闷时的习惯动作,只不过有时候转的是钢笔之类的东西而已。于德仁笑容也开始消失,脸上的表情也变得严肃,双手交叉抱胸,身子靠到椅背上。杨耕发现黄长松也坐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在本子上记着什么,表情庄重而严肃。

  阎军接下来的讲话基本都是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描述了,杨耕看得出阎军是越讲越放得开,起初的紧张早就一扫而空了。
  于德仁没有再在分公司停留,散会后,直接去了机场,坐晚上的航班回北京了。阎军有点失望,他觉得于德仁应该多呆几天,他想接下来和每个员工谈一次话,如果于总在,他觉得更有底气一些。但是,于德仁只是告诉他,不要操之过急,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突然有了一种孤单的感觉。
  杨耕把下午李富强电话的事情给老田做了汇报,两人又仔细得研究了一遍高层拜访的注意事项,晚上杨耕给朱弘毅打了个电话。把相关情况说了一下,朱弘毅对下一步的计划没有异议。只是叮嘱,让赵世友的兄弟每天到利民报个道,随时观察新出现的情况。

日期:2009-08-27 08:55:36

  第十二节
  商州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没有风,是北方人常说的那种干冷。路边光秃秃的白杨树又增添了几分萧瑟的景象。周二早上9:50,田云舒、赵世友、杨耕准时出现在利民集团的办公楼下。早已得到通报的李富强已经在楼下等了一会,看到三人走进大厅,赶忙迎了上去。
  杨耕迅速上前,握着李富强的手。“李部长,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这位是我们田总。”
  “欢迎、欢迎,田总辛苦了,这么冷的天把你请来,实在不好意思啊!”李富强伸出双手,紧握着老田,眼里倒是充满真诚。看来他是很盼着老田的到来。
  老田的笑容职业性的浮现出来:“李部长,您好,哈哈,这段时间总是听杨经理和赵经理说起您,没想到这么年轻,您应该是利民最年轻的部长吧。”老田的北京口音里的‘您’字,特别字正腔圆。

  李富强好像也有些被感染,笑呵呵的说道:“田总,您见笑了,我是被赶着鸭子上架。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四人边说边来到了方总的办公室。李富强轻轻的敲了一下门。
  “进来!”方云义的声音略带一点商州口音。但中气十足。
  李富强打头,四人鱼贯而入。方云义的办公室不是太大,老板台紧靠着窗户,左侧是个三人沙发,对面是一对带茶几的单人沙发。五个人在里面感觉上略显拥挤。
  方云义看起来不到五十岁,个子不高,略为有些发胖,面色温和。给人一种很平易近人的印象。介绍完毕,老田和杨耕坐在三人沙发上,方云义拿起几个纸杯,准备倒茶,田云舒赶忙道:“方总,您别客气!我们自己来吧!”
  李富强和赵世友见状赶忙接过茶杯,嘴里几乎同时说道:“我来、我来!”。

  方云义把杯子递给李富强,随手拉了一把椅子,做到了老田的对面。“田总,听口音您是北京人?“
  “是啊,来咱们省这么长时间了,虽然尽量注意,但是总也改不过来。”老田谦和的说道。脸上有了一丝不好意思地表情。
  杨耕是第二次见方云义了,觉得这位方总倒是和老田有几分相似之处。尤其是和人聊天的时候,有搬椅子坐客人对面的习惯。杨耕现在的心情非常放松,这样的场景他跟老田经历过多次了。知道有老田在,他自己基本就可以歇了。
  方云义仿佛对老田的籍贯颇有兴趣,笑着问道:“我听你的口音字正腔圆,应该是老北京了吧?”
  田云舒也乐了:“我是第三代了,不过,不是八旗子弟,是穷苦人民出身,我家老爷子在一家机床厂当了一辈子工人,那家厂和利民有点相似,我从小就在厂区的大院里疯玩,所以刚才一进利民的大院,闻到那股熟悉的机油味,感觉就特别舒服。”

  杨耕知道,老田这些话是有意说的,事前他们安排赵世友仔细了解过方云义的情况,知道他是工人出身,在利民做了30年,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现在这个位置。
  “哈哈,看来田总是机械世家啊,我们看来是有缘分,我在机械行业也干了几十年了。”方云义笑呵呵的说道
  老田马上接口道:“我哪能给您比,我的机械水平只是限制在修自行车的层次上,在这一点上得到过老爷子的真传,其他的老爷子都嫌我太笨,不教。在这方面方总有什么需求的话,我可以帮忙。”
  老田的这番话,把包括方云义在内的人都逗乐了,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双方的情绪明显被调动了起来。
  方云义接着道:“修自行车的事,我也是内行,就不劳田总大驾了,不过信息化方面,我真的连小学生都不如,这可得请田总教我。”

  话扯到正题上,田云舒也收起了脸上的笑容,说道:“方总,实际上无所谓懂不懂信息化,我自己的体会是:信息化只是个手段,它是为管理服务的,如果站在管理的角度看信息化,就会感觉非常简单。但是如果站在技术的角度看信息化,就会越看越糊涂,反而是缘木求鱼了。在管理方面您是专家,所以对信息化的认识只要站在‘如何解决我的管理问题’这个出发点上,所有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方云义沉默了一会,思考着老田的话,伸手拿过老板台上的一个真皮本子,开口问道:“田总,能不能再详细的说说管理和信息化的关系?”
  田云舒喝了口水,笑了笑说道:“我进咱们厂区的时候,从停车场到这座办公大楼,大约有300米左右的距离,厂区的马路上靠内侧有一道黄线,黄线距马路边大约50-60厘米,包括来访的客人在内的所有人,只要是步行就要求在黄线以内,这样大家就不得不排成一个纵队前行了。为什么这样做我不清楚。我想一定有原因,不过我想问方总一个问题。”田云舒端起茶杯,眼睛注视着方云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