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27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8-17 11:06:22
                  
             第三章 帝国的崩溃
       
  五 你打你的天下,我当我的鸵鸟(下)
  秦叔宝和程知节来到瓦岗后,李密立刻任命他们为骠骑将军,并挑选了八千精锐,分别隶属于四名骠骑将军,号称“内军”,亦即近卫军。李密时常夸口说:“这八千精锐足以抵挡百万大军!”
  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才者得天下。
  大业十三年的李密不无得意地发现——他似乎二者都有了。
  隋朝的天下似乎已经唾手可得。
  接下来,只要把近在咫尺的这块硬骨头——东都洛阳啃下来,李密觉得自己就足以号令天下了。
  可这块硬骨头却没那么好啃。
  因为洛阳城里还驻守着二十多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隋朝正规军。
  要消灭他们,谈何容易?!
  不过在李密眼里,这二十多万士兵与其说是东都留守朝廷固守洛阳的资本,还不如说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的一个巨大包袱。
  因为——这二十多万人每天都要张口吃饭。
  这是多大的一笔消耗啊!
  几年来这支数量庞大的洛阳守军一直依赖的就是东都外围的两大军粮储备基地:兴洛仓和回洛仓。而兴洛仓早已被李密占据,下一步李密只要再把回洛仓(今河南偃师县北)拿下来,就能把洛阳城中的二十多万军队和留守的文武百官活活困死!
  这才是攻取东都的上上之策。李密想。
  大业十三年的初夏,瓦岗军与隋军在回洛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四月十三日,李密命裴仁基和孟让率二万人进攻回洛东仓,迅速将其攻克,遂纵火焚烧洛水桥,同时大肆劫掠。
  洛阳的隋军立刻出兵反攻,将裴仁基击败。
  裴仁基撤退后,李密马上亲率大军击退了隋军,再次占据回洛仓,随后分兵进攻偃师城(今河南偃师县)和金墉城(旧洛阳西北角)。
  李密的计划是一鼓作气占领这两座城池,然后与回洛形成一个战略协防的欹角,同时又能达到肃清洛阳外围、缩紧包围圈的目的。
  然而,瓦岗军在偃师和金墉却遭到了隋军的顽强抵抗。
  眼看这两座城池在短时间内难以攻克,而回洛仓又无险可守,李密只好在四月十五日放弃回洛,撤回洛口。
  李密的撤兵对东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因为洛阳城已经断粮数日了。
  东都留守越王杨侗当机立断,趁李密回洛口喘息休整的间隙,命军队前往回洛仓运粮。
  为了防止瓦岗军发动突然袭击,杨侗命五千人驻守丰都市、五千人驻守上春门(洛阳东北第一门)、五千人驻守北邙山……从洛阳到回洛仓的路上一共派驻了九营部队,分据要地,严密防守,终于把回洛仓中的一部分粮食运回了东都。
  当长长的车队满载而归、从上春门进入洛阳的时候,越王杨侗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有了这些救命的粮食,他就能死守东都,和李密打一场持久战!
  让隋军在眼皮底下运回了粮食,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战略意图被粉碎了,李密大为恼怒。四月十九日,李密亲率三万人马再次占领了回洛仓,并挖掘壕沟、修筑城墙,发誓不让隋军再从这里得到一颗粮食。
  杨侗急命光禄大夫段达等人率七万大军进攻李密。四月二十一日,两军在回洛仓的北面会战,隋军战败,撤回洛阳。
  四月二十七日,李密命幕僚祖君彦撰写了一篇讨伐杨广的檄文,随即向四方郡县发布。
  这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文中痛快淋漓地历数了杨广的“十大罪”,最后总结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么说其实是有些夸张的。
  平心而论,这篇檄文中对杨广的批判大多属于事实,也的确表达了天下人的愤怒、道出了百姓的心声;但不可否认,其中还是有一些指责纯粹是属于道听途说、无中生有。
  不过这一点已经没有人在乎了。别说这“十大罪”貌似有罗织的嫌疑,就算凭空捏造一百条罪、一千条罪,也难以完全发泄天下人对杨广的心头之恨。
  在大业末年的老百姓眼里,包括在所有后世正统史家的眼里,杨广几乎就是魔鬼的化身,几乎就是罪恶的代名词!
  所以,任何泼到他身上的脏水都会让人拍手叫好,而不会有人替他喊冤。
  东都虽然暂时摆脱了粮荒,可却摆脱不了孤立无援的处境。如果长久没有援兵,迟早也会被李密攻陷。
  所以,必须把东都危急的消息送到江都——告知天子杨广。
  可这个任务显然是艰巨的。
  因为从东都到江都之间的广阔地域基本上已全部落入变民军之手。
  越王杨侗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太常丞元善达。
  元善达不辱使命,穿越重重险阻从小路抵达江都,终于见到了天子杨广。他声泪俱下地对杨广说:“李密拥百万之众围攻东都,并占据了兴洛仓和回洛仓,城中粮草将尽。若陛下速还东都,李密等乌合之众必然溃散,否则的话,东都必定陷落!”
  元善达说完仍然哽咽不止。
  那一刻杨广不禁有些悚然动容。
  元善达一退下,天子近臣、金紫光禄大夫虞世基就注意到了天子阴郁的脸色。他知道,天子最不想听见盗贼猖獗的消息。过去他也曾在这方面做过诤谏,可无一例外地触逆了龙鳞。所以后来虞世基学乖了,只一心一意取悦天子,于是君臣关系自然变得十分融洽。
  这一次,虞世基当然知道该怎么做。他轻描淡写地对杨广说:“越王年少,被这些人诳骗了!倘若形势果真如此严峻,元善达又何由至此?!”
  杨广一听,顿时勃然大怒:“元善达这小子,竟然敢当廷欺君!”于是立刻命他前往东阳郡(今浙江金华市)征集粮草。
  这其实是叫他去送死。
  随后元善达就在半路上被变民军杀了。
  从此再也没人敢跟天子提起有关盗贼的情况。
  很好。
  天下太平,一切正常。
  元善达带来的不愉快转眼就被天子抛到九霄云外。江都的离宫依旧一派歌舞升平。
  此时此刻,杨广是否真的对帝国分崩离析的现状毫不知情?是否真的对正在他周遭发生的这一切漠不关心?
  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自从去年来到江都后,杨广就把头深深地埋在温柔乡里,似乎在刻意当一只鸵鸟。
  一只两耳不闻天下事的鸵鸟。
  我们不知道杨广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一种“天命在我、无遑多虑”的盲目乐观?还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或者说是一个绝顶自负的人遭遇严重挫折后必然产生的一种自我逃避和自我麻丨醉丨,借以保护自己表面上不可一世、实际上不堪一击的骄傲而脆弱的心灵?还是这一切心理状态兼而有之?!
  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公元617年春夏之间,李密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天下,而杨广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当鸵鸟。
  他们似乎两不相碍,各得其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