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58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22 11:53:53

  连载86:辽东本可消停一阵
  其实,王经略也就是一凡人,并不会什么仙术,而后金之所以要退到三岔河以东,那完全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兵家战道中最深不可测的一招——“上兵伐谋”!而这一招最为突出的效果就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怎么个不战法呢?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由于东江镇、蒙古一头一尾的钳制住了后金,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辽东镇的实力也有所恢复,逐渐能对关外三百里左右的地方形成有效威胁,达到了能“扰其耕牧”的程度(也就是能派出些哨探的队伍,干扰一下后金),这样的态势会使得后金在广宁以西的地方,既不可能安然种田,也不可能安全放牧。
  广宁距离沈阳又有四五百里之遥,而熊廷弼撤退之时,更是坚壁清野,什么也没留下,于是此时的广宁对后金来说,就成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拿王经略的话来说就是——“出关三百里,田无五谷,贼不得粮,进无可资,退无可食”(整个一野外生存大考验)。
  这个时候后金虽然占据着广宁,但却面临着“既不能种,也不能抢”的尴尬,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而到了这步田地,根本不用恶战连场,或是拼个你死我活的,后金自然就得走人[1]。
  那走了就走了呗,有什么稀奇的……可别小看了后金从广宁退走的这一小步,它对于整个战局来讲,那可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大步!王经略刚才的研判其实还只是个引子,而王大人真正想说的话是——辽东这挡子事情就此可以告一段落了!
  这是王经略说错了,还是我们听错了?这“告一段落”是什么意思?王大人他别是喝高了吧?放心,王在晋同志一向稳重踏实,是个好同志,没有谱的话,人家不会乱讲的!王经略这番言论完全是在神智非常清醒之时吐露的,而且还特别具有逻辑性、连贯性,同时也并不算复杂、高深。

  整个思路是这样的,既然后金现在被迫从广宁走人,如果其他情况依旧的话,那后金是不会再回广宁的(否则干嘛要走?);而努尔哈赤若是连广宁都不想要了(或者说不想来了),那他对广宁以西的地区就更没兴趣了,所以这些地盘便不需要一兵一卒去守卫了(更不需要修四十七城堡、几百座台,以及十几万纸上吃粮的军队);而在这种情况下,距离广宁足有600里之遥的山海关,还用得着有什么担心吗?

  所以,在研判之后王大人告诉天启帝,如果届时努尔哈赤放弃广宁,退回三岔河以东,那我们也不需要去收复广宁,以现在的实力收复了也长久不了,就让蒙古去占着好了,这等于多加一层保险,而只要这个态势维持下去“则边境安,而国家安矣”[2](事情就告一段落了)。
  就在王经略放话后的不久(三个多月),努尔哈赤果然着手放弃广宁,王经略的惊天预言赫然实现了,此时若依然按照王大人的路子走下去,后金的结局无非是三种:
  1、遭了天灾饿死于辽东;
  2、没了天灾等着被灭族;
  3、全族远遁去西伯利亚。
  当然,王大人并不指望后金被饿死,也没想过要让努尔哈赤逃遁,他所提倡的是“灭后金而复全辽”!不过得力量充足才行,否则就是孙阁老的下场——“沉雄博大”一番却又无必胜把握,于是每年白耗几百万两银子,养一帮骄兵悍将,淘空内帑、吃垮财政,最终导致了反而是明朝自己撑不住了。
  以下就是王大人在被撵走前夕,留下的关于辽东恢复大计的至理名言:
  “在晋又题……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3]
  王经略这番话,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而辽东战局也在不经意间闪现了转机(后金自动退过三岔河),只可惜孙阁老突然横插一杠,半路杀出来,撵走了王在晋。之后,经孙老师一番“沉雄博大”,大明王朝顿时被折腾得比后金还惨,这些前文已有介绍,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不过,纵然孙阁老只折腾明朝,不折腾后金的做法有七错八错,但却依然没有破坏辽东“三方布置”和“四打一”的局面,所以后金的困境基本上没有实质变化;因此孙老师第一次守辽虽然是个外行,但也能四年都很安生,并没有出什么大问题。以前,有人总把这四年没出事算成孙大人的功劳,但其实那是人家王经略留下的产业在起作用。后来,孙大爷的腿一迈过王经略划下的红线就出事了,这条红线便是三岔河。

  孙老师、马总兵越过三岔河偷袭耀州,结果遭柳河之败,前锋尽没、后队逃散;并引来努尔哈赤的报复性扫荡,于是袁县令出场,先是死不撤退,后又仓惶出逃,最终丢粮弃岛、伤亡惨重……反正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看着孙、袁被打的鼻青脸肿之后,我们不禁会怀念王在晋。其实,王经略先前的研判已经说得精确至极了,曰:“奴将弃广宁,而画河以守”;而为了“实现”王大人的研判,努尔哈赤也非常配合,主动放弃广宁之后,就老老实实地呆在辽河东岸;后来的皇太极也是子承父业,跟袁巡抚议和的时候,所提出的条件里,也非常正式地说要以“三岔河为我界”[4],这些跟王经略几年前的研判都是完全契合的。

  不过,既然后金这么听话,孙阁老又没有破坏“三方布置”和“四打一”的局面,那后来怎么又局势大乱了呢?简单来说,最终打破全局完全是因为魏公公一时的突发奇想!或者说,是九千岁给了后金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后金得以摆脱困局;而老魏的这次心血来潮,就是他支使袁英雄派人去给努尔哈赤吊孝。
  其实,这个行动毫无谋略可言,也就只是用真金白银去换了个过时新闻回来——“努尔哈赤死了”(若和东江镇的侦听报告一比,近乎垃圾,详见注解[5]);但是后金却意外的获得了一个契机,从而得以撼动了整个局面。
  --------------------------------------------------------------------------------
  [1]【《三朝辽事实录》卷九“王在晋请接济海外疏云……奴即来,臣亦有所恃以无恐。哨马日往来于前屯、宁远之间,扰其耕牧。出关三百里,田无五谷,贼不得粮,进无可资,退无可食。奴将弃广宁,而画河以守”[李澍田 编《先清史料(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23页]】
  [2] 【《三朝辽事实录》卷九“王在晋请接济海外疏云……我即不能长有广宁,而西虏得之,犹胜奴之踞之也。如此则边境安,而国家安矣。”[李澍田 编《先清史料(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23页]】
  [3]【《明熹宗实录》卷二十六[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21/10]】
  [4]【《满文老档(全二册)》 “若真诚和好,则以大凌河为尔界,三岔河为我界,此两处之间,留为空地,逃人盗贼易察,不致滋生事端,和好之道得以长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1990年3月第1版 934页]】
  [5]【《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天启六年九月初二具奏 :“……至今年八月初二日急归报臣:老奴背生恶疮,带兵三千,见在威宁堡狗儿岭汤泉洗疮……前往细侦,老奴背果患疮,带兵下营狗儿岭汤泉洗疮……初十黑夜,枪炮喊呐,以寒奴胆,奴贼惊恐,次早上船顺水西去。此石景选、毛永科差回报也。又差千总毛士德入沈阳探听奴情,归报在狗儿岭病体虚弱……十一日,急急要回沈阳,上船行至辽阳西古城堡河边,本日午时命绝。”(对比《满洲实录》:“帝不豫,诣清河温泉坐汤。十三日大渐欲还京,遂乘舟顺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后迎之于浑河。相遇至艾家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