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22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年明月此处,虽然用了点心思,但却没花够功夫,因为他搞错了“屡疏”的来历。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屡疏”并不是说本月内的事情,而是史官在总结孙老师一贯的作为。原因是孙老师请求要回去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史官这一笔的意思是,孙阁老真不容易啊,以前申请了那么多回(屡疏乞归),这次总算是被批准了(上许之)。

  那孙阁老究竟申请了多少回,才能让史官感慨一番,并留存下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一笔呢?据不完全统计,足有十六次之多!
  其实,孙老师刚到辽东不久,就已经开始打回家的主意了,可是后来坚持不懈地努力了四年,各种办法都想尽了,包括以暂离辽东这种曲线救国方式,但最终却依然没能成功,直到马世龙在柳河捅了篓子,他再申请天启才勉强同意,于是落了个“屡疏乞归,上许之”。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孙老师争取从辽东这个火坑脱困的艰难历程。孙阁老提交申请,要求离开辽东的月份统计如下:
  天启二年,十月。
  天启二年,十二月。
  天启三年,一月。

  天启三年,四月。
  天启三年,六月。
  天启三年,十二月。
  天启四年,五月。
  天启五年,一月。
  天启五年,二月。
  天启五年,三月。

  天启五年,四月。
  天启五年,八月。
  天启五年,九月。
  天启五年,十月。
  孙老师守辽有四个年头,一共有39个月,但他要求离开辽东的月份,却足有14个之多,而所递交的申请则有16份(有两个月是双份)。一个人申请从一个地方离开达十余次,这本身就说明他不想久留此地,因而对孙老师来讲,辽东根本不是他的什么第二故乡,而是第一个不想待的地方!

  日期:2012-04-23 17:59:30
  连载31:强势的火力侦察(二)
  另外,孙老师在争取从辽东脱困的方式方法上,也并非都是些简单的重复劳动,孙大人好歹也算个文人,花花肠子还是有一些的,心思也用了不少,其中至少有两次就可圈可点。
  第一次是天启二年十二月,此时孙老师刚到辽东还不到三个月,可他居然向朝廷提出,如今山海关有巡抚阎鸣泰,此人可担当重任(这时候就不说人家“雄才大略未满八分”了),外加两大总兵,足够了,我呢,要不就去登莱蹲点算了,在那里搞些声势出来,山海关嘛我就不管了。
  要说孙老师这个点子还是不错的,因为登莱主要负责渤海湾海防,驻地在山东,若后金由陆路进攻能到登莱,那得先攻破了山海关,再扫平天津,之后才算打通了去登莱的通道,而后金如果都能打到天津了,那人家肯定会穿越蓟镇防区,顺道就去北京了,怎么也不至于去登莱。所以,孙老师下辖的“蓟、辽、登莱、天津”四个地区里,登莱其实应该算是二线,甚至三线。

  此外,十二月已经是隆冬季节,正是后金最容易发动进攻的季节,您孙大人新官上任的,至少应该有三把火吧,可这才三个月就熬不住了,在最紧要的关头,居然打起了转二三线的主意来,这也太不敬业了,完全不符合优秀党员的形象(东林党)。
  兵部大概是看出了苗头,所以很客气地给否了,说您孙阁老要去登莱,虽然是堪称“雄略”(大手笔),但那里有巡抚在管,您啊还是老老实实地,就待在山海关算了吧(实未便去关一步也)。而在此之后,兵部还摆了孙阁老一道,说是要不请天启帝下个旨,严令登莱巡抚,趁着现在海河封冻了,搞点什么动作,配合一下山海关。
  兵部这样说,其实也够损的,因为登莱是以水师见长,负责的是渤海湾周边海防,如果出击敌后,怎么也不能选在海河封冻的时候,这实在是不便啊……既然不便,那您孙阁老此刻去了,又是图什么呢?所以,兵部这完全是有意在引人无限遐想,算是摆了孙阁老一道。
  在去登莱的企图以失败告终之后,孙老师可能还没感到有什么不对劲,也未意识到问题似乎有点棘手,所以在天启三年里,他连续几次提出要离开辽东,可都没能得到首肯。在此之后,孙老师可能觉察到问题有些深沉了,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老人家决定试探一下朝廷的底线,于是就来了一次动静很大的火力侦察,堪称大手笔,颇有沉雄博大之风。

  天启三年十二月,孙老师上疏,要求同时裁撤“蓟辽总督”和“辽东经略”,设立一个大总督,把两个职位兼任了,居中调度,蓟镇和辽东镇的一切款、防事宜,都交给两镇的巡抚打理,而那位大总督,只管两个巡抚就行了。
  在抛出这个“大总督”的设想以后,孙老师很谦虚地建议,调他老人家回京,只在殿前当个老马识途的参谋(决无可能)。如果朝廷不准他孙大人离开山海关(肯定不准),而要他来当这个大总督(那是一定)……那就必须得有探亲假,且不能受兵部调遣,万事都要直接圣裁,每年必须有觐见的安排,廷议对边事还不能乱嚼舌头,否则就不干!(则臣不能任)

  这么大的裁撤,这么横的要求,朝廷能答应吗?其实,孙老师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这是要跟朝廷赌一把,一旦朝廷答应了,那就算你孙老师倒霉,因为朝廷那是铁了心要让您在这个火坑里化成灰;而如果朝廷不能答应,那说明您老兴许还有救,尚有脱困的可能。
  可不幸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朝廷并没有和孙老师顶牛,很顺利地就同意孙老师所有的要求,天启帝的态度是“凡所奏请,无有不从)。
  这下子孙老师彻底陷入迷惘了,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当初因掐架而入局是多么的失策。同时,孙老师也深切地感受到,有时候被人过分信任了,也是一种负担,这就好比《潜伏》中的余则成,因为太受站长信任,死活不放他走,最后连脱困的机会都丧失了,孙老师此刻也有同样的苦恼。在暂时认命、放弃幻想之后,孙老师基本上消停了一年,整个天启四年中,只有五月有过一次推荐兵部的赵尚书来代替自己,被否了以后就算了。

  ---------------------------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305页】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37/7-10】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37/7-10】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37/7-10】

  日期:2012-04-23 18:06:11
  连载32:失败的泣血陈奏
  不过,一翻年孙老师就再也熬不住了,天启五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孙老师连上了数道请辞的奏疏,但成效却不怎么样,《明熹宗实录》记载如下:
  “大学士孙承宗四疏乞骸,温旨慰留。”
  史官在天启五年三月的这个记录中,用的是“乞骸”而非“乞归”,原因是天启五年一月里,孙老师上疏时用了“乞骸骨归”的雷人字样!都已经说出这样的话了,那也可真算得上可怜了,孙大人的大意是好歹我也是一把年纪了,说不定哪天眼睛一闭不睁的,就过去了,那回归故里,可就只能用棺材打包了(骸骨归)……唉,难道,就不能不让人家早些回去,多享几天清福吗?

  呵呵,这能怨谁啊?要怨,也只能怨他孙阁老自己,以所谓“沉雄博大之才”博取的信任,分量实在太重,重得足以让他自己彻底崩溃。
  天启五年四月,在“四疏乞骸”依然没有作用之后,孙老师彻底崩溃了,崩溃之余他泣血陈奏,声泪俱下地哀求天启放他一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