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15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茅元仪叙述王经略救了六千人回来的事件中,孙老师其实也露了一脸,就是茅元仪所谓的“公阅关时闻,而促在晋往迎之”。这样的描述十分值得玩味,因为照常理来说,孙老师在山海关,若是知道了情况,敦促一下王经略是可能的,但是茅元仪这样遣词造句,或许会使人以为,王经略派船去接应辽民,是孙阁老的意思。如果茅元仪的说辞被读者这样理解了,那王同学去救辽民就由主动变成被动了,于是接回六千多山民的成果,就可以归于孙老师名下了,所以茅元仪这一笔显然是精心为孙老师安排的。由此可见,茅元仪同学所著的《督师纪略》和清修《明史》一样都是“捧孙黑王”的套路。

  然而,孙老师却向来都还是比较坦诚的,他在奏章里明确指出,以水师去接辽民是王经略一早就安排下的,而觉华岛上的一千五百水师,也是在他到关之前就已经派出去了,这样一来茅元仪的煞费苦心就落空了。
  不过,茅元仪可能没想到的是,就他在落空的同时,还捅下了个大篓子,因为他提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孙老师听说十三山这个事情之时(公阅关时闻),被救辽民已经达到六千人了(其人可六千),而且还都是王经略用水师接回来的(在晋檄通判吴士科以舟船泊笔架山迎之)。
  因此,《明史》里提到的从十三山站脱困的绝大部分辽民(六千),就全是王在晋用舟船救回来的,从而证实了,孙老师的那个馊主意,完全不起作用,而《明史》也撒了弥天大谎!
  可以说茅同学这次弄巧成拙的说漏了嘴,不仅救了王在晋,而且还把孙老师给卖了,真可谓鬼使神差,颇具传奇色彩。当然,也不排除是《督师纪略》和《明史》合伙黑王同学黑过了头,让老天看不下去了,因此就安排了茅元仪这神来之笔,让他揣着坏心却办了好事。
  其实,王在晋为十三山辽民失陷这个事情当冤大头是在《明史》炮制出来以后才发生的。之前,尤其是在明朝,十三山这件事情一直都是定案,王同学对此也表达过很直白的义愤,就在孙老师先前那份牛X的检查后面,王同学就附上了几句讨伐的批语,曰:
  “晋接济渡海收集觉华及前屯者甚众。今阁臣坐视不救……向使经臣不易,十三山站之民,虽至今存可也。”

  综上所述,这十三山的水很深,而《明史》这一段也确实写得太不地道了,看来阎会长和当年明月都没有动笔写还真是情有可原,相比之下金大侠就显得太憨厚了,他老人家不知深浅地完全比照《明史》直接给翻了白话(而且还翻错了)。
  金大侠的叙述虽然是基本比照了史文的,但“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这句是还翻错了,原文完全没那个意思,其中只是提到“大学士孙承宗行边”,这里“行边”的意思并不是专程来设法营救,而是类似“视察”或“巡阅”。
  当然,金大侠不过是一写小说的,史料阅读量极为有限,因此他根本没有条件去实现使用多方史料来对证、求证,也就更谈不上在考据之下去发现问题了,所以对于金大侠大家要多一些宽容和体量才好,毕竟他是外行,并且水平有限,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有人知道了但却不说,这其中所隐藏的就肯定不是水平问题了。
  ---------------------------
  【金庸著《碧血剑(下)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684页】

  日期:2012-04-19 18:13:38
  连载22:孙老师眼中的愤青
  在八卦完“十三山”这档子事情之后,我们再回到主题“八里铺”,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文曾提到过的,袁崇焕初到辽东后,就越级告黑状的那件事吧?此事可谓是惊动了党中央(东林党),而这一状也确实对辽东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事件。比如,王经略下课,孙老师接手,停了八里铺重城,丢光了十三山义民,扩军备战、军费激增,大修城池台堡,最终导致朝廷腰包被掏空等等。

  再后来,又发生了许多事情,大都比袁同学告黑状更为抢眼。例如,东林党垮台,阉党掌权,孙枢辅老请病假,马世龙总遭弹劾,孙老师不顾一切谋大举,结果稀里糊涂遭惨败等等,看得人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在此过程中人们大多会很容易忽略掉一个细节,那就是当初袁县令那一状到底告准了没有。
  这个问题似乎是一提出来就是有答案的,因为关于这件事《明史》里有叙述的。史文写得很明白,曰“承宗竟主崇焕议”,说得是再清楚不过了,试问这状还能没告准吗?
  不过,虽然《明史》上是这么写的,但毕竟只是清修《明史》的一家之言,史实则未必如此。另外,即便是《明史》的记载里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就单说这段史文吧,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前后矛盾。
  《明史》先前的史文里说,孙阁老和王象乾并没有批准袁县令带五千人去宁远的请求,而是要派了三千蒙古人去,但后面却又来了一句“承宗竟主崇焕议”,这就很奇怪了。您孙老师既然要给袁县令撑了腰,让他去修宁远,可怎么又不让他去宁远呢?这不自相矛盾吗?为了搞清楚事情的原委,笔者查阅了孙老师的奏章原文,结果在其中又发现了大问题。

  孙老师具体谈及此事的奏章,就是的那份他老人家巡阅山海关以后,回奏天启的传世之作。上面讲述的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当时孙老师招集众人会商八里铺重城的相关事宜,会上他老人家提出八里铺位置太近了,不如修到宁远去,这样还可以顺带收200里疆土回来。随后他又抛出了非常书生气的战术安排,就是所谓觉华岛水师不仅可策应宁远,还能绕道敌后而横击之。在提出这个计划的同时,为了获得众人的支持,于是孙老师便拿十三山义民应予以援救来当挡箭牌,意思是要救十三山义民总得找个靠前的据点吧?此时袁崇焕自然是支持以宁远为据点,阎鸣泰则主张以觉华为据点,而王在晋提出的是以水师去接应,张应吾、刑慎言等人表示不同意袁县令的意见。

  在看到风向不太对劲的情况下,孙老师便改口了,说这据守宁远之议,其实是袁县令提出来的,他和蓟辽总督王象乾的意思是“更议之”(更改其提议),于是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众亦谓然)。
  而《明史》却将这段讨论歪曲为众人在商讨据守关外的计划,并称孙阁老最终支持了袁县令用五千人马据守宁远的意见。
  史文中用了“承宗竟主崇焕议”的字样,意思是孙老师同意了袁县令的方案,可是孙大人奏章上原文却白纸黑字的显示,他针对袁崇焕的提议,是“更议之”而不是“主崇焕议”:
  奏章:“此崇焕议而臣与督臣更议之,众亦谓然。”
  明史:“承宗竟主崇焕议”

  此外,孙阁老在这份奏章的最后,还非常明确地指出,他再三的驳了袁崇焕守宁远的提议:
  奏章:“而袁崇焕守宁远之议,气勃勃欲起……臣非谓袁崇焕辈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盖再三驳其议以尽其任事之心”
  以上内容是孙老师在表述,他在对于袁同学的极力鼓噪,依然保持着非常淡定的心态,并且因为他深知此人一贯好事、逞能(喜事),估计是有点愤青,所以他再三的驳斥了袁县令的提议,试图借此来敲打这个愣头青,使其安然任职而不至于太过心浮气躁。
  综上所述,依照孙大人的说辞,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孙阁老根本没有同意袁崇焕的主张,也并不欣赏他的才华,更不可能跟他成为知己。但是,这样的情形却跟三位大能的描述有着天壤之别。
  ---------------------------
  日期:2012-04-19 18:15:30
  连载23:大能们又搞错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